初探北京郊區農村
兩岸徵文/台灣人在大陸
這學期修了一門課,主題是中國社會的分層情況。不同於普通地講述理論基礎,老師讓我們先分享自己和身邊的切身經歷。我們學院大部分都是外國同學,但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同學,無一例外都來自於「城市」。最不「發達地區」的同學也來自條件較優渥的家庭。甚至有同學對「鄉下」沒有概念。
老師說:「那就得先讓你們對『中國農村』有個概念。」老師帶我們來到北京的郊區,應該算是已經開發成旅遊型村鎮的「農村」,開啟了第一次課程調研。
老師把同學們帶到村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大家到處轉悠!「可能來農村之前,大家對農村的刻板印象就是『髒、亂、差』,但現在,街道整潔、垃圾清理都有聘請專人來管理。」
隨後遇上一圈坐著嘮嗑的奶奶,老師直接站進了奶奶圈子熟練地直接提問:「您兒子是在北京工作嗎?什麼工作?多少歲了?結婚了沒?在北京哪住?」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我之前還以為,北京的農村、還是旅遊產業發達的農村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會有青壯年勞動力回流,更多人願意「留在鄉村」。實際上,和大部分的農村情況一樣,這裡也只剩下老人。兒女都在北京市區,可能近點的每周還回來看看,遠的就不好說了。
一位奶奶笑著說:「我們才是留守兒童啊!」
奶奶們不願意被拍照,但很熱情地邀請我們來到她家坐坐。
「我們這產的板栗很出名,都是自己摘自己炒的,好吃的哩!」農村自建的宅基地空間挺大,但大大的空間只有矮矮的奶奶一個人。我們十幾個學生嘩啦啦湧進來,頓時熱鬧不少。
沙發上是疊好了的小學校服,還有吉他,應該是在幫兒女帶孫輩。牆上還有村裡小學的獎牌和擺放手辦的櫃子,看起來孫輩還是個品學兼優的「二次元」。奶奶說,戶口落在農村了,就得在這上學。板栗很小顆,但確實比城裡賣的好吃多。奶奶說都是後山板栗樹結的。
第二天早上,我們去了市集。在市集上認識了一個帶著紅星帽子的老大哥,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
大哥特別為自己的兒女驕傲,說著說著自己嘎嘎笑。還特別善談,兒女在哪工作、工資多少、有什麼福利全說了,甚至連兒子幾個對象的情況都全盤托出。
我們還很好奇地問了問北京這邊的婚姻情況和彩禮問題。看起來北京人不太在意彩禮(至少要求沒有特別誇張),不過還是很希望要「門當戶對」。
最讓我驚訝的是,大哥的女兒在某985讀大學,難道在北京即使是農村,孩子獲得高等教育的概率比其他地區要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