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張耀宇

川普關稅戰 掃到台灣汽車產業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川普再次入主華府,其貿易保護政策勢必對全球貿易局勢投下新變數。台灣長年依賴出口驅動經濟增長,在全球貿易格局即將面臨劇烈波動的此刻,需展現更為柔軟且具策略性的貿易姿態。

 川普多次發言欲以課徵60%關稅的目標劍指大陸,透露對中國大陸貿易將採取更強硬態度。與此同時,世貿組織祕書長伊衛拉指出,貿易壁壘等貿易限制措施可能加劇供應短缺並推高通膨,「G20經濟體必須努力維持市場開放與可預測性,讓貨物自由順暢流通並消除不確定性,以激勵投資與創造就業。」

 台灣目前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實施禁止進口制度,惟雖無禁止在台組裝中國大陸品牌車輛及販售規定,但經濟部與8家車廠簽署「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未來國內車廠引進中國大陸汽車品牌都要「自製率達標」,逐年按15%、25%、35%零組件必須在台灣生產,已然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傾銷台灣地區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不過目前長安、比亞迪等車廠,都在全球建立車廠,並新創品牌向各地銷售,到時候也會以進口車稅率進口,完全沒有違法樣態,台灣政府該用什麼態度面對?

 30年代美國曾認為,由於外國的工資和製造成本低,美國製造商無法與外國製造商競爭,因此建立史無前例的貿易壁壘。《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試圖以高關稅保護美國國內製造商市場,但卻帶來災難性結果。美國的貿易夥伴隨即採取報復措施,最終導致世界貿易額下降了70%,數千萬人失業,加劇經濟大蕭條,使國際政治關係趨於緊張,進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台灣禁止進口中國大陸產品的具體實施程序不公開不透明,相關受影響企業也缺乏參與機會和救濟管道。即使世貿組織祕書處報告多次對台灣相關措施表達關注,但政府也未修改措施。台灣目前對大陸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不符合ECFA關於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及自由化的要求,違反「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條款,大陸也很有可能提出反制,諸如增加台灣農工產品進口關稅,或提起WTO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

 回到中國大陸電動車進口的面向,台灣國產車的先天弱勢就是製造成本不夠低、市場不夠大,我們應明白汽車產業不只是「汽車品牌」,還有製造汽車所需周邊零件與系統供應,這才是台灣的優勢所在。若是未來跟隨川普腳步以關稅壁壘阻擋中國大陸電動車進口,真正受損權益的,其實還是台灣的全體消費大眾。(作者為執業律師、前北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