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社評/多給「務實交流派」一些鼓勵

image
旺報社評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陸生團抵台,不但受到民眾、學生熱烈歡迎,也未出現抗議或嗆聲的場面。有意思的是,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在該團抵台當天說「所有交流都是統戰的一部分」,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立即回應「沒有太多國安疑慮」,表示對兩岸交流樂見其成。媒體出現教育部只准參訪、不准交流的說法,行政院和教育部雙雙否認。新聞事件的背後,隱隱顯示民進黨內在兩岸議題上兩股力量的博弈。

民共保持檯面下往來

 今年大選後,民進黨內「務實交流派」抬頭,有5個現象可以佐證:第一,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在一場有大陸涉台學者參與的線上研討會上,表示台獨黨綱是「歷史文件」;第二,新政府上台後積極解決0214金門撞船案遺留問題,兩岸達成某種形式的溝通;第三,海基會高層的兩岸論述大多以較軟、較暖的調性展開;第四,大陸官方色彩人士來台雖仍然很困難,但至少在低調、安全原則下,政府已放行不少;第五,有綠營大老級人物登陸,雖不具黨公職,但具指標意義。

 所謂「務實交流派」,並非是一個派系、一個群體,而是分散在各個黨務、政務系統或派系、政界、學界之中。與之相對的,則是民進黨內一直以來存在的抗中強硬派,有政府高層,也有不少以獨派基本盤為後盾的民代。此外,綠營地方政府在兩岸議題上也相對中立,不在兩岸交流上有過多動作,與強硬派保持一定距離。由此可知,務實交流派、抗中強硬派,加上「隨勢」的觀望跟風者,三股力量並存,構成民進黨兩岸言行飄忽不定、時左時右的現狀。

 高喊「交流即統戰」、「共產黨員肩負統戰任務」的沈伯洋,在民進黨內算是資淺的「毛頭小子」,不了解民進黨在創黨以來、乃至黨外時期,就一直與他口中的「敵人」中共保持檯面下往來的歷史。太久遠的姑且不論,賴清德、陳菊在地方首長任內率團登陸參訪,蔡英文曾隨團赴北京參與兩岸協商,謝長廷曾率領派系人馬和北京智庫大談政治議題,吳釗燮在扁政府任內主導兩岸澳門協商,哪個不是在和中共黨政、對台或統戰官員來往?

 中共是大陸的唯一執政黨、是大陸公權力的唯一掌握者,也是大陸體制下吸納各界菁英、人才的統治集團,兩岸交流、對話、合作,豈有繞過或排除中共之可能?反過來,透過交流來影響中共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才是台灣的著力點,習近平在福建時曾與許多台商有深交,王滬寧和蔡奇都有豐富的台灣經驗。更何況,如果說大陸十幾億民眾中,有大量草根民意支持武統台灣,那麼具有全局戰略思維、肩負對內經濟發展職責的中共幹部,反而是最不希望兩岸開戰、最希望兩岸以和平方式統一的一群人。

民共須跳出敵對邏輯

 民共之間的敵意,是一種螺旋效應。大陸因民進黨主張台獨而視民進黨為敵,民進黨認為中共要「侵略、併吞」台灣,才會把中共當成敵人。民共若陷在這種敵對邏輯中,永遠都走不出來,如果跳出這個邏輯圈,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民進黨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不謀求法理台獨,支持兩岸交流對話,中共就不必視民進黨為敵;只要中共堅持和平統一,對民進黨兩岸路線的務實轉向持開放態度,鼓勵雙方溝通對話,那麼民進黨也不必視中共為敵。

 由此,民進黨「務實交流派」的價值就更加凸顯出來。一方面,今年大選結果顯示,至少6成民意不希望兩岸走向極端,這是綠營「務實交流派」改善兩岸氛圍的民意基礎,事實上陸委會、海基會支持兩岸交流的態度,並非口頭說說,還是有一些看得見的成果;另一方面,美中關係大致走向可控,美國日前調降赴陸旅行風險等級,兩國交流關係可望強化。穩定的中美關係,有利於台海緊張降溫,兩岸關係舒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共僵局不會一夕化解,但兩岸情勢到了危急的關頭。對於綠營內部的「務實交流派」,台灣社會應不分黨派表達鼓勵,大陸也應留出空間,同步降低敵意螺旋,積累善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