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張珈瑄/台北報導

大S效應 北市環保葬傳快爆滿

民代指花葬穴位僅剩5957個 明年恐不夠用 市府將評估提前啟動新闢園區

image
台北市主要環保葬區包括陽明山臻善園1期和2期(花葬區)與富德詠愛園和落羽之丘(樹葬區),圖為富德詠愛園。(台北市殯葬處提供/張珈瑄台北傳真)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環保葬逐漸受到討論,藝人大S驟逝家屬選擇樹葬,台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2020年藝人黃鴻升(小鬼)過世後是花葬,隔年北市花葬人數暴增近50%,但北市目前花葬區僅剩下5957個穴位,明年恐不敷使用。台北市政府表示,擬提前啟動新闢環保葬園區評估、規畫事宜。

 樹葬與花葬皆為不立碑、不記名的環保葬法,骨灰埋葬於樹根或花圃下,自然分解、回歸大地,選擇樹葬或花葬人數逐年攀升,北市環保葬區自2003年實施,累積至2025年1月已有6.3萬人選擇環保葬。

 曾獻瑩表示,環保葬區採循環使用,往生者入葬後,經過2至3年的養護期,經評估就可供後續下葬使用。

 曾獻瑩以花葬區為例,自2013年啟用以來,平均每年成長率為26%,2024年有4403人選擇花葬,目前穴位只剩5957個,雖然明年殯葬處還會釋出2800個,但估算明年的花葬穴位可能還是不夠。

 他強調,開闢新環保葬區非短期可能完成,從找地、環評、規畫、施工,至少需要3至4年時間,北市府應提前盤點可供開發的區域,超前部署,以免民眾無墓可葬。

 殯葬處表示,2020年已執行新闢環保葬區計畫,2021年4月啟用的富德樹葬區「落羽之丘」8區共提供8000個穴位,陽明山花葬區「臻善園」2期擴增22區共7360個穴位,新舊樹、花葬區合計可提供2萬8260個穴位循環使用。

 殯葬處也說明,北市樹、花葬園區均採「分區輪用制」及「循環使用」管理模式,為確保環保葬永續性,骨灰火化後皆須經再研磨,以更小的分子狀態回歸大地,透過定期噴灑溶磷菌、覆蓋培養土,加速自然分解,各分區滿葬後,即進入養護期約2年,完成養護並經評估後,重新開放使用。

 北市府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現有園區管理,密切監測使用狀況與養護情形,適時調整管理策略,參考歷年數據及各項影響因素分析與預估,若經評估結果確認現有環保葬園區穴位不足以因應未來需求,就會提前啟動新闢園區選址評估、規畫設計等事宜,以確保北市環保葬服務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