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台積電 賴政府敢對美說不嗎?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將台積電推上全球科技與政治的風暴中心,他公開指控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並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100%關稅,強迫半導體供應鏈回流美國。川普的言論不僅代表著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強勢介入,也反映了全球科技戰的進一步升級。
美國近年來在半導體產業的策略顯而易見:確保科技霸權,並重新奪回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掌控。從拜登政府的《晶片法案》,到川普再度高舉「美國製造」的旗幟,美國的核心戰略不變:讓關鍵技術回流本土,並扶植美國企業,特別是英特爾。
美國的目標不僅是將台積電的生產線遷移至美國,而是要透過種種手段,包括關稅威脅、技術轉移、甚至強迫合資,來確保美國企業能重新取得領先地位。據報導,美國政府可能會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將台積電的技術與人才轉移給英特爾,以幫助後者重新崛起。
這樣的合作模式對台積電極為不利,因為台積電將承擔資金與技術轉移的風險,而英特爾則能坐享其成。川普的關稅政策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他不僅揚言要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還計畫透過「對等關稅」讓台積電的產品變得不具競爭力。即便台積電願意進一步擴大在美投資,美國政府能否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助,仍有疑問。
在這樣的情勢下,賴政府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而不僅僅是被動回應美國的要求。目前賴總統的應對策略是,明確表示政府將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並透過「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來深化台美合作,但這就要看川普是否肯埋單了。
其實,台灣不應將所有的籌碼都放在美國身上,歐盟、日本、東南亞等都需要台積電的晶片,所以政府和台積電應尋求更多元的合作夥伴來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台灣可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進一步提升談判籌碼。
最後,技術才是根本,面對美國的施壓,台灣需要更強的自主研發能力,以確保技術領先且不會過度外流。這意味著政府應提供更多的資源來支持本土科技企業的發展,並確保關鍵技術能夠留在台灣。
川普的政策顯示,美國希望透過強制手段來重新掌控半導體產業,在此情況下,台灣需要尋求更全面的國際合作,並強化自身的技術優勢,以確保未來仍能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台積電將如何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將牽動台灣整體的經濟命運。在這場科技戰爭中,台積電有技術領先的優勢,或許可以跟川普說「不」,問題是,賴政府有能力和勇氣跟川普說「不」嗎?(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