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高資敏

川普與台灣的競合之道

焦點評論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川普總統就職大典舉世囑目,風光一時。現在眾人囑目的已不是看熱鬧,而是他實際在做些什麼。

 正像賣藥的江湖郎中,第一招是「聲要猛」。他的吼聲果然很猛,他開口要併吞巴拿馬運河,奪取格陵蘭。繼之,他又狂言要併吞加拿大、墨西哥做為美國的州。後來也雷大雨小蛻變為關稅之爭,而草草收場。

 川普的內閣諸多反華政治人物,但最有影響力的馬斯克則是親華。川普當選後,對中國立即由強硬轉為中道。其實際運作自是商人的「競合」路線。「競合」一詞是日文,詞意是「競爭合作 Co-competition」,即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走競合的路線,此一策略在商業上早就普遍使用,也促成了諸多商業的成功。川普以成功商人入主白宮,他使用此一策略於外交,自不意外。競合是在商言商,沒有明確的「是非」原則。

 為世界和平長遠著想,今後美中二強爭爭吵吵是必然的。但決裂是意味世界的大潰堤,是絕對要避免的。因此,國際政治走向競合也許並不是壞事。美國在很多方面仍略勝中國一籌,但川普的「美國再偉大」明在展示霸氣,實際上,中國的反應只泰然處之,是適當的。

 回溯中美兩國歷史,一老一少。中國有文字的歷史就有三千餘年。美國建國於1776年,歷史只二百餘年,卻只有16年沒戰事。顯現了國鳥禿鷹的好鬥性,中國則仍像漫步山嶺的熊貓,依然故我。

 只從歷史來看,美中顯然合則兩利,但現代世局,隨現代科技已使兩國不再是隔洋遙相望,而是怒目相對,兩強因而隨時可引出爭端,衝突也一觸即發。還有一項極不利於中美和洽的因素,就是美國有眾多反華的華裔美國人,他們是在中國受到政治迫害而流亡,他們在美國艱辛奮鬥而卓然有成,因而對美國反中的傾向有相當影響。這仇結確有其因果,但無論如何,為了使世界和平邁進,大家仍要往前看。

 半世紀來,台灣外交一直執著於「倚美抗中」,今後也必須重新慎研外交途徑,依競合準則,川普為美國利益,當然也可能因須「友中」,而將台灣只當一枚可犧牲的棋子。

 川普當然要台積電轉移到美國,反正好的東西美國都要。當台灣掏空了,美國也就不必再費心保護台灣了。因此,台灣不宜認為順從美國,就會永久維護美台關係。

 台灣向美軍購是至重一環,然而近年來中國顯然不重視了。為什麼?可能是中方有「大關刀」,就不介意台方買到「小刀」。台灣的軍購,諸如「交款可不交貨」,早已是國際笑話了。台灣當局宜委託美國公正獨立的智庫,考核軍購的「貨真價實」及其花大錢有否符合成本效益?至少要符合「競合」之道。

 台海幾乎被公認將戰火漫延,期待各方可在此「競合」中,能匯入和平的潮流。(作者為前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