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質疑 為國防預算遭凍解套
潛艦若改列特別預算 藍委轟規避監督

賴清德總統宣告國防預算將達GDP的3%,國安人士進一步說明,國防部會把既有計畫提列到特別預算,外界研判潛艦國造後續艦預算最有可能;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批評,潛艦國造至今無1艘完成,卻急於改列特別預算,一次編列14年總額高達2840億元,恐意圖規避立法院監督。
潛艦國造計畫預算編列約2840億元,計畫建造7艘新式潛艦,分14年執行,今年先編列20億元。但在立法院審議時即遭質疑,民眾黨立委林憶君更提醒中央勿藉由特別預算規避國會監督,立院最後決議凍結10億元,等到首艘潛艦海鯤號海測通過後,再向立院專報才可解凍。
外界認為,這次為了因應美國總統川普2.0上路,國防部極可能將原編為一般預算的後續艦改列特別預算;馬文君質疑,第1艘都還沒有完成海測,政府卻急於一次編列14年後續艦預算,如果海鯤號被發現問題重重,甚至無法服役,後續鉅額經費該如何運用?
她強調,並非反對潛艦國造,而是希望政府採漸進式編列預算,確認首艘艦性能無虞後,再行規畫後續經費。她舉例,買防彈衣也需先測試首批產品是否符合作戰需求,通過驗證才會追加預算,潛艦也應該如此。
馬文君認為,若潛艦國造未來要由一般預算改列特別預算,行政部門應對外說清楚理由。她強調,特別預算應用於國家突發狀況,但民進黨政府已習慣將特別預算視為「提款機」,逃避立院監督。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表示,特別預算是總預算外的外加預算,受到立院監督的力道較小,不排除是因國防預算遭立院凍結後,賴政府想利用「特別預算」方式規避監督。
殷乃平提醒政府要思考3件事情,首先,台灣是不是太聽美國的指揮、特別預算是回應美國的要求;其次,所購買的武器會是台灣所需嗎?最後是GDP的3%比重是否過高?是否影響經濟和國人所能負荷的程度?
另名財政專家也批評,政府超徵稅收不願「還稅於民」,反而把錢花在買武器上,等於「還稅於美國」、「孝敬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