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1陳淑娥/台中報導

資源枯竭、種電夾擊 漁業歹年冬

全台第二大台中魚市場 5年來交易量降2成

image
台中魚市場是全台第二大、中台灣最大的魚類批發市場,近年來交易量逐年下滑。(台中市政府提供/陳淑娥台中傳真)

 台中魚市場是全台第二大、中台灣最大的魚類批發市場,但交易量逐年下滑,近5年驟減3216.8公噸、降幅約19%;若以該魚市場平均每天50公噸交易量計算,相當於2個月沒魚可拍賣,魚販只能喝西北風。面對海洋資源枯竭,加上政府大力推廣魚塭種電政策雙重夾擊,外界憂心漁業產量恐難止跌。

 台中魚市場魚獲為養殖、沿近海及其他類約各占一半,其中養殖魚獲7、8成來自南部魚塭。台中魚市場祕書林玉苓坦言,受「南部養殖場種電」及「海洋資源枯竭」雙重因素影響,近年交易量確實下降。而台南養殖虱目魚產量,5年來從8921萬尾下降至6877萬尾,更印證養殖困境。

 據統計,台中魚市場2020年養殖交易量7757.4公噸,2024年下跌至6714.7公噸,減少1043公噸、降幅約14%;沿近海及其他類2020年交易量9095.1公噸,2024年6920.9公噸,下跌2175公噸、降幅更達24%。

 台中魚市場交易量逐年下滑,拍賣價卻水漲船高,資料顯示,2020年每公斤平均價135.7元,2024年漲到每公斤平均價162.7元,5年來拍賣量下滑近2成,產值卻從20.7億元成長為22.1億元,增幅約7%。

 60多歲彭太太感嘆以前市場走一趟1000元就能「打死」,近年要2000元才夠買,無刺虱目魚肚從每片70元漲到120元。陳姓婦人搶著說,蛤蠣以前100元買1斤半,現在只有1斤,漲了1/3;另吳郭魚2尾100元,漲成2尾150元,大尾更喊價1尾100元。

 在漁獲量逐年遞減下,我國又訂定2025年20GW(百萬瓩)太陽光電設置目標,力推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漁電共生」是其中一環,以「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為精神,開放西南沿海魚塭設光電板,拿部分養殖面積發電,目前全台已公告2.1萬公頃土地做為漁電共生專區,主要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為達光電設置目標4.4GW,魚塭不得不拿來種電,加上海洋資源枯竭,能否確保足夠漁業產量,台中魚市公司、魚販都存疑,有待政府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