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陳祖昌/綜合報導

黑釉新創 帶動建盞百億產值

尋求年輕族群進駐 準備相關研學行程 融入技術與市場 提升文化品質

image
透過建立建盞文化產業園、舉辦建盞文化節等方式推動傳統工藝與文旅融合,讓建盞重現生機。(陳祖昌攝)
透過建立建盞文化產業園、舉辦建盞文化節等方式推動傳統工藝與文旅融合。(陳祖昌攝)

宋代著名黑釉名器建盞,源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因故沉寂700年,1979年才在官方政策支持與產學研的共同努力,成立建盞文化產業園,讓建盞重現生機,迄今已發展為年產值過百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2.6億元)的地方特色產業,並朝文旅觀光發展,希望引進青年的創意,讓建盞文化有更多質的提升。

 建盞指福建南平(今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一帶)建窯出產的茶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以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胎底燒製,初期以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稱為「烏金釉盞」。

 宋代文人墨客曾有「點茶」風尚,黑釉茶盞因便於觀察茶沫色澤而備受推崇,因而出現許多稱頌建盞的名句:「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碗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北宋初年,建安被畫為貢茶產區,建立北苑茶園,建窯出產的黑釉茶盞成為進貢給皇帝的貢品。因為當時日本學僧將建盞帶回日本,稱為天目盞,對日本茶道影響深遠,現存多件宋代建盞國寶(如「曜變天目」),被視為茶道聖品。

 元代以後,飲茶方式逐漸轉變為散茶沖泡,對黑釉茶盞的需求銳減。加上戰亂和經濟重心轉移導致窯業衰落,工藝一度失傳。直至50年前,當地政府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啟動建盞復燒項目,逐步恢復兔毫、油滴等傳統釉色,加上當代工藝師結合古法與現代技術,逐漸重現建盞的藝術魅力,還不斷推出創新釉色與器型,逐漸在喝茶人群中風靡起來,產值年年飆升,2024年底整體已經超過百億人民幣。

 2011年,「建窯建盞燒製技藝」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平市通過建立建盞文化產業園、舉辦建盞文化節等方式推動傳統工藝與文旅融合,從業人員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建陽區註冊建盞企業及工作室逾7500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間接帶動物流、包裝、文旅等相關產業就業約10萬人。

 園區負責人員表示,產值規模達標之後,現在要求的是品質提升,積極尋求引進台灣年輕族群進駐,並著手準備相關的研學行程,希望將其靈活創意融入建盞既有的技術與市場,讓古器有更多優質新創意。(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