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左正東

50年後重看蔣公與反共

名家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50年前的4月5日,先總統蔣公逝世,這個曾經備受重視的日子,如今多數年輕世代毫無概念,這毋寧是民主時代的可喜現象,不足為奇。倒是在大罷免活動上,民進黨不時用蔣公做「反共」號召,立委郭昱晴還在辦公室張貼巨幅蔣公照片,真讓人有時空錯置之感。

 其實,追隨孫中山之初,蔣中正處於左派的廖仲愷和右派的汪精衛之間,談不上反共。後來歷經發動清黨剿共,和蘇聯斷交,到918事變後又和蘇聯復交,這是蔣中正的對日大戰略,借蘇制日,再用兩者相互牽制維護中國獨立自主,以圖最後戰勝日本。七七事變後,蘇聯大規模援華,成為抗戰初期國府極其重要的軍事援助。

 後來蘇聯屢次背約,先和日本交易中國領土,繼有《雅爾達密約》犧牲中國權益,再有扶持中共取得政權,政府來台後「反共抗俄」成為國策。主張反共並以自由中國為號召,為風雨飄搖的國府贏得國際支持,60萬國軍在這面旗幟下守住台澎金馬。

 當年的反共是有具體行動的,歷次對大陸的軍事活動和在大陸周邊的軍事存在,讓台灣成為美國不能丟棄的盟友。而且,自由中國的號召得到眾多海外華人響應,兩岸戰火頻仍的民國40年代,華僑投資是台灣最重要的外來投資,這是亞洲其他反共政權所沒有的。

 但反共也是政治案件發生的源頭,很多和政治無關聯的人成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當年勇於挑戰威權統治的反對運動人士,同樣在反共旗幟下被噤聲和監禁,如1960年籌組反對黨的雷震即被以「為匪宣傳」判刑10年。

 日前,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力陳「沒有和平便沒有民主」。其實,不只戰爭期間沒有民主,就算戰爭結束,重返民主也不容易,因為習慣於威權統治的戰爭領導人,不會輕易放下權力的魔杖。

 回顧歷史,民國38年的戒嚴因共軍渡過長江開始,到蔣中正去世都沒有解嚴。而從1979年大陸停止「單打雙不打」開始到疫情前,兩岸經歷將近40年的平靜歲月,又正是台灣民主飛速前進之時,從解嚴到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再到公民投票。雖然如何確保和平,各方看法或異,但「沒有和平、沒有民主」應該是台灣經驗的客觀描述。

 平心而論,民進黨要擁抱蔣中正,國民黨人應該歡迎。但是,民進黨應該同樣尊榮蔣中正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和對中華民族的使命,這是反共的力量泉源。如果拿著蔣中正的圖騰,卻否定《開羅宣言》、貶抑中國人、切割中國史,這不僅褻瀆反共的歷史貢獻,更是否定當年為反共流血犧牲的國軍將士。

 同樣的,國民黨要反戒嚴,民進黨人應該歡迎。但國民黨要把對戒嚴時代的反省當作大事,要在從政同志和全體黨員中堅固對民主自由的信念。沒有對威權過去的全面檢討和深刻反省,無法淬鍊出一個真正捍衛台灣民主、追求自由中國的國民黨,也就沒有辦法阻擋台灣再次滑向戒嚴。

 在蔣公去世50年後,台灣處在政府遷台以來最危險的關頭。如今沒有當年能拒共軍於外島的軍事優勢,也沒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外交屏障。此時,國人之間不能再以撕裂為尚,以仇恨相待。

 在4月5日這天,希望民進黨人與國民黨人,都能誠懇面對蔣公帶給台灣的寶貴資產與沉痛教訓。如果能有這步相向而行,或許會開啟正向循環。那麼,正如蔣公喜愛的〈慈光歌〉所唱,我們還能期待台灣「經過洪濤,經過荒山空谷」,迎來「夜盡天明」的時刻。(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