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社評/出版《台灣問題幹部讀本》用心良苦

image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升高貿易戰火,美中兩列火車眼看就要對撞,民進黨政府卻升高「倚美抗中」態勢,台海戰略緩衝區功能幾乎徹底喪失,反而成為美中地緣政治板塊碰撞、摩擦的最危險「斷層」。戰爭危急升高態勢下,光保持冷靜克制還不夠,更重要在於知己知彼、避免誤判,但這反而是當前兩岸最大的難題。

人才斷層 徒增誤判情勢

 大陸官方出版《台灣問題幹部讀本》,以陸方立場梳理兩岸關係來龍去脈、深入闡述不同時期的大陸對台政策,並大動作要求大陸各級對台機構認真研讀、學習。大陸涉台資深學者感歎,隨著一大批曾參與兩岸協商、親身來台走訪的對台官員退休,新一代中青年大陸涉台官員對台灣缺乏直觀、親身了解,對台灣「沒什麼感情」,甚至認同大陸民間的武統呼聲,希望快點收回台灣。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民進黨政府的國安、兩岸團隊以及幕僚。蔡政府時期,高層還有不少人曾與大陸官員交過手,加上蔡總統留用幾位李登輝政府兩岸「老臣」,兩岸關係尚能鬥而不破,不至於失控。到了賴政府,一方面因為民進黨本身世代交替,對中國大陸同樣「沒感情」,另方面因為民共長期不接觸,二軌溝通幾乎中斷5年,很難客觀掌握北京政策思維,加上「抗中政治正確」,更不易做出精準判斷。

 不誇張地說,兩岸分治75年來,目前是雙方決策層「最陌生」的時候。兩蔣時期兩岸社會隔絕,但雙方高層在國共內戰時代均擁有豐富接觸經驗,大陸老一代對台決策者鄧小平、楊尚昆、廖承志與蔣經國甚至有同儕之情。兩岸交流破冰後,儘管受1994千島湖事件、1996台海危機、1999兩國論影響,但兩岸中低階協商並未中斷。陳水扁時期建立澳門模式,加上後來國共兩黨高層建立年度對話機制,並獲得民意高度支持。將近10年時間,兩岸代表往來密切,幾乎達到「談判桌上是對手、談判桌下是朋友」的境界。

 特別是馬政府8年,民進黨、共產黨之間並不排斥交流溝通。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任內,對大陸態度「先硬後軟」,從剛開始發動遊行抗議陳雲林,後來支持陳菊破冰城市交流。蘇貞昌擔任黨主席通過「對中政策紀要」,謝系組團與大陸智庫座談,北京學者甚至深入深綠智庫與獨派大老對話。如今抗中立場最強硬的柯建銘,當年也在黨內推動「凍結台獨黨綱」。當時大陸對民進黨相對包容,和現在一方「以法懲獨」、另一方「對抗敵對勢力」的劍拔弩張,如天壤之別。

知己知彼 智庫學者交流

 可惜的是,上述兩岸、紅綠互動的親歷者,除極少數晉升到高層之外,絕大多數都屆齡退休,逐漸造成「三個斷層」:第一,大陸涉台高層有對台交往經驗,也存有感情,但中基層官員經驗有限,可能形成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的認知斷層,政策落實出現偏差;第二,台灣政黨輪替,執政黨決策者對大陸既不理解,也無感情。第三,兩岸長期互不來往、各自堅持立場,因誤判情勢、不了解對方底線而釀成衝突的風險升高。

 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官員、幕僚愈來愈從「美國」角度認知中國大陸,把大陸當做第二個蘇聯式極權體制,堅信西方抗中必將勝利,失去同文同種的交流優勢,在詭異複雜的國際情勢中,躲在同溫層裡思考、做決策。從國安17條到因應關稅戰,賴政府同溫層決策的問題,連黨內都有所察覺。

 同樣,大陸新一代官員愈加以「上對下」角度認知台灣,難以全面掌握兩岸關係深厚的歷史脈絡,對台灣作為華人社會所創立的現代化典範、文明模式、政治制度抱持不屑、不惜的態度,那麼,何止對涉台決策造成困擾,也會對大陸設定的「統一之後兩制台灣方案」埋下隱憂,兩岸情感更疏離。

 北京出版《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堅持和統用心良苦,但還不夠。兩岸交流一定要擴大,還要從民間擴展到智庫、學者、幕僚,以務實、理性的態度,把斷了的線重新連上,這是為台灣好、為兩岸好的真誠建言,若雙方連「知己知彼」都做不到,放任風險決定命運,豈是負責任政黨所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