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作者/喬治.塔卡奇 譯者/葉妍伶

防空與導彈系統 台灣防衛關鍵

《冷戰2.0》AI如何影響中美俄新戰略 台灣準備好了嗎

image
冷戰2.0:AI如何影響中美俄新戰略(天下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鑑於習近平可能耐心有限,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中國企圖接管台灣的各種情境如何影響科技。最直接的行動模式可能是一支大規模的中國海軍發動入侵,動用數百艘兩棲登陸艇,載運成千上萬的士兵登陸台灣──可以類比於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的D日行動。這樣的行動可能會以大規模的海上和空中轟炸揭開序幕,或者對台灣防禦工事發動密集的導彈襲擊,以「軟化島內防禦」,為中國軍隊的登陸創造條件。或者,有沒有可能由中國空軍幾乎全權負責第一波攻擊?其中可能包括數千架無人機,以爭奪制空權並削弱台灣的防禦力量?這種科技驅動的作戰手段,特別是無人機的大量部署,可能成為未來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些高強度的作戰情景下,台灣防空與導彈防禦系統的規模和效能很關鍵。無論是台灣單獨運用,還是與美國協同運作,人工智慧驅動的指揮與控制系統都會有決定性作用。台灣海峽寬約160公里,這代表著目前的巡弋飛彈(速度約每小時800公里)平均只需要約12分鐘便能越過海峽,擊中島上的目標。對台灣而言,導彈攔截區大約在距離西海岸64至96公里的海域上方,這表示台灣僅有約6分鐘時間來偵測中國東海岸發射的導彈;若中國讓艦艇或戰機更靠近台灣再發射導彈,偵測時間只有幾分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台灣必須迅速決定具體反制措施,並及時發射攔截導彈,以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在海上攔截來襲導彈。單憑人類智慧無法處理這樣高速且密集的感測器與目標資訊流,更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有效決策並迅速應對。這需要極高可靠性與卓越效能的人工智慧科技,以及大規模應用的尖端半導體科技,甚至可能依賴足夠成熟的量子運算科技。此外,當中國發射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更多波的導彈攻擊時,這一整套反應流程必須再次啟動並精準執行。

 中國另一種奪取台灣的戰略是漸進式運用軍事力量。中國可能會對台灣實施封鎖,利用海軍艦艇和軍機在台灣周圍建立禁區,禁止外國或台灣的船隻和貨運飛機進入這片空域或海域──類似柏林封鎖,但進行圍困的軍隊實力更強。由於台灣大多數的主要港口都面向西部,正對中國東海岸,解放軍可能僅需在沿岸部署導彈,攔截任何接近台灣港口幾公里範圍內的船隻,從而以導彈和無人機進行海上封鎖,而非依賴海軍艦艇。此外,中國還可能切斷連接台灣與外界的光纖電纜,甚至摧毀那些支援台灣及美國(以及盟軍)部隊的衛星。中國的目標是透過建立一個實體與數位的封鎖圈,逐步收緊對台灣的壓制,迫使台灣屈服。面對這種情況,台灣可能會在盟國的支援下採取行動,試圖突破封鎖,例如擊落封鎖區內的中國軍機,或擊沉、癱瘓相關的中國艦艇及岸上導彈發射裝置。這種情況的進展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而這或許對台灣有利,因為這將給美國(以及其他潛在盟友,特別是日本和南韓)爭取更多時間來集結對台灣的軍事支援。

 這兩種戰爭情境使台灣的政治與軍事領袖展開激烈辯論,討論何種現代武器最適合用於防衛這座島嶼。迄今為止,台灣的防務重點主要放在先進戰鬥機上,例如第四代的F-16和第五代的F-35。然而,有一種頗具說服力的觀點認為,與其將國防預算全部投入這些造價高昂的尖端武器,不如購買更多所謂的「刺蝟武器」。這類武器在緊密防禦情境中表現非常堅韌,配合卓越的指揮與控制系統使用時更為有效。

 台灣僵局引出了關於台積電的重要問題。台積電總部位於台灣,儘管這家公司在美國、中國和歐洲也建有多處工廠,大多數生產設施仍設在台灣島上。簡單來說,全球半導體市場不可缺少台積電。如果台灣遭遇入侵,而台積電在台灣的晶圓廠受到損害或破壞,將對民主國家的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更嚴重的是,在台灣海峽戰爭中,台積電在台灣雇用的7萬名頂尖科學家與科技人員中,若有數百人因戰鬥受傷甚至喪生,將對整個產業造成災難性影響。高階半導體市場可能會極度緊縮──回顧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因半導體短缺而遭受的巨大衝擊,尤其是汽車產業受影響特別嚴重。若中國在衝突中損毀、甚至徹底摧毀台積電的晶圓廠或重要人力資源,不僅台積電,整個全球經濟都將陷入深重危機。屆時,一場科技寒冬將席捲全球經濟,2021年至2022年的半導體短缺,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這個顧慮或許會促使中國在對台行動中,採用純粹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精準彈藥,包括AI輔助的高精度巡弋飛彈、砲彈和無人機,以減少直接傷害台灣基礎設施和科技人員。(三之一;摘自天下文化《冷戰2.0》;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