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用上核武的常規衝突

烏克蘭的實戰和台灣可能的衝突都構成極為敏感的挑戰,因為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均擁有核武器。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這些衝突升級到使用核武的地步。在烏克蘭戰爭中,拜登政府的做法是在戰爭初期明確向普丁傳遞信號,表明美軍及其他北約國家的士兵不會直接參與衝突。換句話說,儘管美國和北約將為烏克蘭提供武器、情報,以及其他軍事、財政和人道援助,但美國和北約的軍隊不會與俄羅斯軍隊交戰。這項禁令同樣適用於美國和北約的空軍,這表示不會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拜登的「明確訊號」在某些圈子裡受到了廣泛批評,他們最主要的質疑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前排除任何軍事選項?如果我們讓俄羅斯保持不確定感,這或許會抑制他們的行為。」
拜登的決策很正確。普丁與全世界都需要了解美國防衛烏克蘭的交戰規則。結果證實了,儘管普丁曾威脅要使用核武,但美國合理的立場讓俄羅斯的核武威脅顯得既不負責任又極度絕望。尤其是對中國而言,這種威脅更加不可信,因為做為中國的次要夥伴,普丁若想動用核武器,需取得中國首肯。(有趣的是,這種權力格局與1960年代截然相反,當時莫斯科掌握核武器使用的最終決策權,而中國則處於從屬地位。)實際上,拜登成功建構並推行了一個框架,使烏克蘭戰爭僅限於使用常規武器,從而消弭了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差距──只有俄羅斯擁有核武器。
若冷戰2.0在台灣問題上升級為熱戰,美國也需要與中國就核武問題達成類似的理解。鑑於美國可能直接參戰,要在台灣衝突中構建「僅限常規武器」的作戰模式,會比在烏克蘭更具挑戰,但並非不可能。華府可以提出一項協議,內容如下:只要對方遵守以下「規則」,中國與美國雙方均不得在衝突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各方軍隊不得以對方的民用設施為攻擊目標;若一方違反此規則,另一方可以對相關軍事設施進行反擊,但必須採取合理措施,盡量避免波及無辜,造成平民傷害和人員傷亡。此外,各方僅能使用精準導引武器進行攻擊,包括智慧火砲等精密武器,不得使用傳統的非導引炸彈。
提出這樣一套「交戰條件」會帶來一個風險,就是可能增加台海戰爭的爆發機率,因為美國已將核威懾排除在外。然而,這個風險非常小,因為美國為了台灣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可信度太低。因此,放棄這項幾乎毫無價值的核選項,換取更重要的威懾姿態,是值得的,也就是明確表態:「我們,美國,以及我們在太平洋地區的若干盟友,絕對會在中國攻擊台灣時直接進行軍事干預,但只要中國同意遵守我們提出的共同限制,雙方的戰爭將限於常規武器。」這種明確表態比目前美國對是否會在中國攻擊台灣時進行干預的「模糊政策」更具威懾力。目前的戰略模糊反而增加了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因為這讓中國認為,美國還是有可能選擇不介入台灣防衛。美國透過明確的核武政策向中國傳遞信號,清楚表明在冷戰2.0中,任何情況下美國都不會讓台灣的民主獨自對抗中國的專制。
最後,我們必須正視一個看起來很荒謬的現實:中美台三方可以為戰爭制定交戰規則,卻似乎無法繼續以談判的方式完全避免戰爭爆發。這的確顯得極為矛盾,甚至帶有諷刺意味。然而,冷戰2.0就是充滿了這類諷刺性的兩難困境。台灣之所以面臨戰爭風險,是因為民主國家提出的解決方案,例如「讓台灣人民舉行一次公平、自由且具有公信力的公投,決定是否要獨立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並讓各方尊重公投結果」,對中國的專制領袖來說根本行不通。在中國共產黨看來,台灣應回歸中國是既定事實,根本不需要任何討論,更不用說讓公民來投票表決。因此,民主與專制在台灣問題上形成冷戰2.0僵局,很可能最終只能透過武力來解決。
(三之三;摘自天下文化《冷戰2.0》;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