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弈 奇正相生川流不息
名家專欄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又云:「以正合,以奇勝」。美國總統川普自4月2日正式以高關稅向全球宣戰以來,掌握主動且難以捉摸,引人思考他的「堅毅桌」上,是否放著一本《孫子兵法》。
過去兩周,川普甘冒外交上「傳送混淆訊號」的大忌,以如同「朝令夕改」的飄忽決策紀錄,讓美國閣員、各國政府與全球股民,沉陷在危疑震撼的情緒中疲於奔命。無論是精準算計的刻意為之,或是率性而為的隨機調控,川普都已成功的將各國跨行業的決策人士,羈糜在「戰術層次」窮於應付。
自1970年代初期,尼克森與季辛吉「聯中共制蘇聯」,與中國大陸「關係正常化」,將中國引入美國治下世界規範的戰略構想,早已一去不返。近20多年來,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戰略移轉一再延宕,而美國欲保有經濟與軍事霸權,已呈現力有未逮的困境,中美兩強的戰略對抗愈演愈烈。
川普總統推動「重新壯大美國」運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單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觀察,可能是暫時的擴張性孤立主義,以減少承擔國際責任的「節約」,以強押各國對美投資及採購的「集中」,來求取足以支撐世界霸主地位於不墜的實力。
對大部分國家而言,川普2.0掀起的全球關稅戰,確實「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然而證諸北京這兩周的應對,似乎並沒有被牽引而偏離「戰略層次」的總體作戰部署。從大力拓展「金磚國家」集團,到重新詮釋「南南合作」,打造「全球南方」的集體認同,北京近年來在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上,不斷經營更大的話語權。從逐年減持美債,到精確算計對美關稅的產業和地區,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中國很早就開始認定中美終將全面戰略對抗。
2018年開打的貿易戰以及2025年的關稅戰,凸顯了強權競爭的正面短兵相接,也牽引出背後更大的,也是全球範圍的資源戰、產能戰、科技戰、規格戰,以及標準戰。川普與習近平未來幾年將如何博弈尚未明朗,兩人目前也沒有惡言相向,給予國際社會的不確定性,似乎將再持續一段時日。
台灣位於陸權與海權的交會,本應是既可跑步,又能游泳的海軍陸戰隊。如今一邊有軍演威脅,一邊有關稅壓迫,軍事安全與經濟安全同時受到擠壓,在中美戰略對抗愈演愈烈的態勢下,行動自由不斷被限縮。
面對幾乎史無前例的國家安全困境,我們當前必須堅忍的把握戰略定力,強化對華府與北京政情發展的掌握,以及決策運作的瞭解,有耐性地分析短、中期的變化因素,以台灣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利益為檢驗所有對外及對內政策的唯一標準,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對大陸與對美國皆應以此為準。
川普與習近平都屬於強勢領導,在中美對弈棋盤上,川普有「奇」的出招特色,習近平有「正」的回應手法,在不走向世界大戰的設想中,兩方都有誰也吃不掉誰的長期對抗底氣。如此中美當前相爭的標的,自然不是單一回合的勝負,而是如何在不打翻棋盤的共存認知下,讓對弈成為「川流不息」的「無限賽局」。
如果台灣不想成為棋子,就應該以更專注的精力「觀棋」,明白影響我們國家生存的關鍵在外部,不在內部,在於美中對局,而不在於藍綠對抗。
台灣的「境外」,不是只有海峽對岸;台灣的「安定」,也不會只可一黨獨霸。因無力對外而選擇忽視中美博弈的戰略大棋盤,才是台灣人民最不可饒恕的罪惡。(作者為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