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林良齊/台北報導

美關稅戰下 首批澳洲萊豬悄叩關

豬肉儀表板官方認證 22.99噸進口試水溫

image
據豬肉儀表板顯示,首批22.99噸澳洲萊豬4月29日已悄悄叩關進口。圖為賣場設不含萊劑專區。(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美國大打關稅戰,指出我國對豬肉的原產地標示及自訂標準等問題涉及貿易障礙。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2024年為止仍無任何含萊劑豬肉進口,近日食藥署卻從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萊克多巴胺,首批萊豬已悄悄叩關。有專家擔心,進口商恐怕是在試水溫,若民眾無太大反應,就會進口更多萊豬。

 隨著時序逼近端午節,2日毛豬價格已達每公斤97.18元、創下今年元宵節後新高,豬價持續位於高點,也使進口量大增,截至今年4月為止豬肉進口量達4萬2184噸,其他可食部位則達9727噸。截至4月以前豬肉進口國以加拿大達1萬9728噸最多、西班牙則以7473噸次之,其他可食部位則以加拿大達2679噸最多,西班牙及美國分別以1883噸及1677噸次之。

 雖然澳洲並非我國主要豬肉進口國,但依食藥署資料顯示,4月29日來自澳洲22.99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我國於2006年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為了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國際組織,前總統蔡英文於2020年宣布開放萊劑豬肉進口,並有標示原產地等配套。

 「蠻嚴重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徐則鈺認為,民眾勢必會擔心是否吃到含萊克多巴胺豬肉製品,呼籲政府應公布該批肉品流向,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至加工廠,政府除了應加強稽查標示外,也要研議是否直接在產品上標示有無含萊克多巴胺,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否則隨著時序逼近端午節,恐怕會讓民眾吃粽子的時候不太安心。

 醫師蘇偉碩則認為,政府以國際貿易為由放寬瘦肉精把關,無法阻絕含有瘦肉精豬肉於境外時,基於消費者知的權利,就應該標示是否含有瘦肉精,若使用含瘦肉精豬肉加工,應公布豬肉流向、賣到哪裡去。他也提及,起初開放時政府檢驗密度較高,此次於澳洲豬上檢出萊劑,應討論要不要增加檢驗強度。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曾志超表示,當初要開放萊豬的時候,進口商稱絕對不會進口萊豬,未料過了幾年後就棄守,進口商可能在試水溫,一旦民眾接受後未來恐怕會進口更多萊豬。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指出,台灣要求進口豬肉需標示原產地,暗示美國豬肉產品存在食安風險,要求應予以排除。曾志超指出,如果因為美國關稅談判連原產地都放棄標示的話,民眾無從辨識,政府就是棄守食安。(相關新聞刊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