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動盪需超前部署
輿情瞭望

隨著美國與伊朗於近日在阿曼展開新一輪核談判,而川普也預計在下週啟程造訪沙烏地阿拉伯、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東局勢再度成為全球戰略關注焦點。對台灣而言,這場地理遙遠卻影響深遠的外交戲碼,絕非無關痛癢。當全球能源、航運與地緣政治版圖持續動盪,台灣更需超前部署,在國際變局中穩住自身立場與利益。
川普此次出訪中東,儘管在表面上標榜外交磋商與和平斡旋,實則背後卻潛藏著軍事壓力與制裁牌雙軌並行的策略邏輯。美方特使維特科夫日前曾一度釋出對伊朗「可保留低濃縮鈾」的談判彈性,但隨即又強調「絕不允許任何形式濃縮」的強硬底線,凸顯川普政府內部在外交與鷹派壓力下的矛盾與拉扯。
而伊朗方面,在失去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支持、遭以色列削弱防空與海外代理人武裝力量的現實下,儘管談判態度趨於理性,但真能在壓力下讓步,仍存極大變數。這樣的局勢對於長期仰賴中東原油供應的台灣而言,無疑是一項高度敏感的外部風險指標。
台灣的能源進口有超過8成依賴國外,且多數來自中東地區,一旦伊朗局勢再度升高至軍事對抗,荷姆茲海峽的戰略航道隨時可能被封鎖,對我國能源供應鏈造成直接衝擊。尤其當美方制裁擴及與伊朗有貿易往來的中國煉油廠,亦可能間接影響我國自第三地轉進的原油來源。對此,台灣政府必須強化能源多元化政策,重新評估戰略石油儲備的足量與動員機制,並積極布局再生能源與天然氣中長期替代方案,以因應可能出現的供應斷鏈風險。
伊朗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夥伴,若美國強勢壓制伊朗,中方勢必藉由經濟、軍事與外交手段回應,這將使亞太局勢更顯複雜。在這樣的框架下,台灣應深化與美、日、澳等民主國家的安全合作,同時在經貿策略上保持彈性,避免在大國對抗中失去自主空間。
川普訪問中東也凸顯出美國對以色列的承諾不變,這種外交重心的傾斜對台灣而言亦具啟示:唯有在地緣政治棋局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事實上,台灣在晶片產業供應鏈及區域安全的戰略價值,正是我們最強大的籌碼。
台灣身處亞太,雖距中東萬里之遙,但其影響波及能源安全、國際經貿與戰略布局,絲毫不容小覷。台灣應以全局視野強化內部風險管理與外交應對能力,才能在動盪的世界中維持韌性與穩定。(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