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2張亞中

國民黨不能落入民進黨反共圈套

名家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當賴清德將中共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推出「賴17條」,並在520就職周年記者會高調稱中共是「侵略者」時,我們不難發現:「反共」早已從口號轉化為民進黨統治正當性的核心意識形態。

 這不是突然而起的立場,而是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開始,一條系統性「去中國化」工程的延伸。從教育課綱到文化政策,從主權敘事到對外關係,「反共」如今已成為綠營執政的話語高地與鬥爭工具。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國民黨在426凱道群眾大會上打出「反綠共」的標語時,「反共」竟也成為朝野共同語言,淪為另一種形式的政治附和。而在野的國民黨竟也與民進黨一樣,認為只有軍購加碼、「親美反共」才能保障安全,這難道不是掉進了民進黨早已設好的陷阱?

 但國民黨真的看清楚美國與民進黨「反共」的動機嗎?美國史學家科琳‧杜迪在《底特律的冷戰》中指出,美國社會之所以興起反共浪潮,並非完全因為國際局勢或美蘇對抗,而主要根植於其國內社會的焦慮與緊張衝突。

 從社會角度看,戰後美國的反共運動是一場針對所謂「非美國的」行為與價值的社會淨化運動。它不是純粹的外交戰略,而是一場內部政治的「獵巫」與壓制異議的手段。簡單說,它是一場保守勢力為了掌控社會而發動的意識形態戰爭,真正的目的是打擊國內的異議者與思想對手。

 今天的美國參眾議院又何嘗不是在複製這一套劇本?每一次「反中」、「反共」表態,背後都不乏為了選舉操作、意識形態動員與內部清算。拜登如此,川普更是如此。不同的是,川普身為商人,「反共」對他而言不只是政治口號,更是壓制民主黨、操弄輿論、甚至談判經貿的籌碼。

 那麼,賴清德的「反共」是什麼?他未曾停止ECFA,也不曾關閉兩岸經貿窗口;他口頭上嚴詞批中,實際上卻希望與習近平「共進晚餐」,也希望中共提出「併購」條件。他的「反共」,甚而與中共政權無關、與台灣安全無關,而是為了獲取話語正當性,好讓自己在島內政治鬥爭中壓制國民黨、封鎖異議聲音。

 兩蔣時期的確反共,但那是「爭天下」的反共,是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歷史抱負;今天的民進黨則是「為台獨鋪路」的反共,是為了「與美國站隊、打擊國民黨」的策略工具。動機不同,性質全非。

 在台灣解嚴、結束動員勘亂的當時,「反共」就已退出台灣的舞台。在兩岸交流早已展開的今天,「和平」應是兩岸要追求的共識,我們不能期望民進黨回頭是岸,但國民黨怎會甘為民進黨意識形態的尾巴?難道我們還要繼續跟著高喊「反共」,繼續擴大軍購、討好美國,把自己推向戰爭的深淵?

 美中正在強力博弈,兩岸正處兵凶戰危,台灣已處於一個隨時會被美國「被戰爭」與「被交易」的危險邊緣。若朝野都將「反共」奉為共同的訴求,而不思正面解決之道,那麼台灣這塊土地將永無安寧。

 我主張,國共可以先行和解,為兩岸和平創造契機,這也是我此次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的最主要動機。我們應拋棄「反」與「鬥」的思維,努力為「和」與「合」搭建平台。和平從來不是投降,而是展現務實與遠見。

 我希望國民黨能夠了解,唯有兩岸拆除敵意,民進黨才無法利用「反共」搞「民主獨裁」、繼續抹紅或抹黑國民黨,從而才能理直氣壯地推動兩岸交流。如此,台灣才有可能走出一條健康民主,不被強權操弄,可以把未來牢牢抓在自己手上的康莊大道。(作者為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