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大戰 台商度小月
焦點評論

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雙重衝擊,一方面是中國加強對稀土出口管制,另一方面則是各大車廠在轉型壓力下掀起裁員潮。兩股力量交織之下,不僅重塑汽車製造供應鏈結構,也讓台灣汽車供應鏈廠商面對高度動盪與不確定性。
稀土磁鐵是「新能源汽車」不可或缺關鍵材料,尤其在電動馬達、轉向系統與煞車控制等應用扮演核心角色。所謂「新能源汽車」指不再依賴傳統汽油或柴油內燃機作為主要動力,改以電力、氫能或其他替代燃料驅動。這類車輛除了展現動力來源革新,車體結構與控制系統也融合先進技術,成為汽車產業轉型關鍵。
中國掌握全球超過9成稀土供應鏈,對其出口施加限制,無疑造成歐美車廠生產瓶頸,甚至迫使部分供應商停產。尤其6月初,中國正式啟用稀土磁鐵追蹤系統,加劇西方市場對稀土穩定供應焦慮。在美中貿易談判之際,通用、福特、斯泰蘭蒂斯等美系車廠產線動能明顯減弱,可能誘發大規模裁員與產能調整。
福斯未來十年計畫在德國本土裁員超過3萬5000人,日產與美系車廠也啟動類似瘦身行動,目的在釋放資源投入電動化與軟體技術升級。在傳統車市需求放緩與高利率及通膨環境下,全球車廠無不加快轉向以電動、共享、自駕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上的台灣廠商也難以置身事外。過去深度綁定歐美與日系車廠的台灣零組件廠商,特別是在引擎、變速箱、機械控制模組領域,正面臨來自車廠削減訂單與庫存去化雙重壓力。此外,當各大車廠財務吃緊、成本控管趨嚴時,對供應商價格壓力也隨之上升,台廠若未能提供差異化技術方案,恐將陷入削價競爭不利局面。
但危機中往往蘊藏轉機。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為台廠帶來新的成長曲線。例如馬達控制器、電池管理系統、車載通訊晶片及AI視覺系統等關鍵零組件,本就屬台灣電子製造強項。近年來,眾多台廠透過與歐美日系車廠共同開發電動車平台,或參與鴻海MIH開放平台,已逐步建立設計與整合能力。這種從代工走向聯合開發模式,不僅提高附加價值,也強化與車廠合作黏著度,供應鏈風險管理亦成為台廠新策略重點。
針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多家台廠積極轉向澳洲、加拿大等國尋求替代來源,同時投入研發非稀土替代磁材,如稀釋磁性合金與先進陶瓷材料,企圖降低對單一來源依賴。此外,一些台廠更開始強化品牌策略與產品定義能力,從傳統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升級為JDM(聯合開發製造)或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主動參與整車產品開發,提升議價與主導能力。
日前出差前往新竹,搭計程車前往工研院時,與司機閒聊得知,她開的是豐田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她說這車非常好開,加油方便,加上有部分自駕功能,在紅燈停等時車子安靜無聲,開起來不僅環保,實用性也相當高。顯示豐田以客戶及員工為中心的轉型正穩健進行中。若台廠能快速掌握電動化變革浪潮,不僅能擺脫成本導向生存邏輯,更有機會躋身價值鏈高端位置。
綜上所述,全球車廠裁員與稀土管制確實為台灣汽車供應鏈帶來衝擊,但也正好提供重新定位契機。台廠決勝點不在於「挺過寒冬」,而在於誰能做好準備並迎來下一個春天。(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