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王家瑜/台北報導

2原因卡關 非癌僅23%接受安寧

觀念宣導待加強 台灣推動轉介緩和醫療指引 幫助病人尊嚴善終

image
台大醫院26日舉辦「緩和醫療三十載」記者會,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指出,根據健保署2023年統計,僅32%病人在過世前1年接受安寧緩和。(台大醫院提供/王家瑜台北傳真)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路程,若能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接受緩和醫療照護,對於病人和家屬都能減輕不少負擔。但衛福部統計顯示,國內目前僅32%病人在過世前1年接受安寧緩和,且以癌症末期病人為主,雖然已有8類非癌患者適用安寧緩和,但僅23%病人使用。台大醫師分析原因,一是非癌疾病難以定義何時叫末期,另外,家屬「為什麼不救了?」的觀念有待打破。

 緩和醫療又稱安寧療護,是為了減輕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和靈性痛苦,提供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除了癌症末期病人適用安寧緩和醫療,衛福部已於2009年納入8大非癌疾病,包括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纖維化、肝硬化與腎衰竭;2022年起將末期衰弱老人也納入安寧緩和療護的範疇。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表示,安寧緩和醫療場域除了病房,也可以在居家及機構進行。不過根據健保署2023年統計,僅32%病人在過世前1年接受安寧緩和;其中,癌症病人有64.2%接受安寧,非癌症病人只有23%接受安寧,「尊嚴善終似乎缺了一塊」。

 程劭儀分析,安寧緩和醫療觀念越來越廣,但臨床推廣很困難,仍有很多家屬沒辦法接受,「明明不是癌症,為什麼要做安寧?」顯示觀念宣導仍有待加強。

 另一方面,她直言,全球都缺乏相關指引,尤其醫界強調實證醫學,需要科學實證,非癌症不像癌症有明顯分期,很難定義何時是疾病末期、無治癒可能,因此各科別醫師不確定何時該轉介安寧緩和醫療。

 目前台灣正參與國際專家團隊,著手擬訂非癌疾病的安寧臨床指引,近年已陸續發布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失智症,例如過去3個月住院2次、出現吞嚥困難、長時間臥床等情形,應轉介安寧療護,程劭儀表示,未來盼逐步推動其他疾病都比照制定醫療指引。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姚建安指出,臨床上會根據失能等級評估,如果每天超過12小時臥床,或是持續高燒、疼痛、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可考慮接受緩和醫療。台大醫院設有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將服務推展到各科病房,預先和家屬溝通調適,幫助病人銜接進入安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