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柳名耕、吳靜君/台北報導

重稅40%壓境 恐掀企業撤離潮

學者看法 偷了晶片業的台灣 很難參考越南模式

image
美國與越南談定20%關稅,不過涉及洗產地產品將適用40%高關稅。圖為越南河內一家出口鞋廠。(路透)

 美國與越南談定20%關稅,不過涉及洗產地產品將適用40%高關稅。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美國的目的是要防止越南被洗產地,部分廠商的原物料或者供應鏈與中國大陸相關,就可能會被課徵高額關稅,受波及廠商可能調整結構應變。

 中大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在越南設廠的台灣、大陸、日本、韓國等企業,多數是因為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轉到越南設廠,很多廠商的貨品都是在越南簡單加工就出口到美國。

 吳大任舉例,比如鴻海是蘋果非常重要的代工廠,像是iPad、Macbook等產品,很多都在越南加工,但越南實際上沒有零組件的生產能力,多數都是在大陸生產後送到越南組裝。

 「現在的關鍵就是美國如何認定原產地。」吳大任說,如果美國認為該項產品的越南附加價值較低,認定的主導權在美國海關,就可能被課徵洗產地的40%高關稅,這樣移轉供應鏈就失去意義,目前國際間主要以35%作為認定的標準,屆時很可能有大批企業移出越南。

 吳大任指出,企業撤離過程中一定會變賣有價值資產,在越南盾轉為美元後,造成幣值貶損加上資產價格下跌,都可能對台商帶來損失;吳大任說,台灣是全球供應鏈中很重要的部分,本來都是互相合作,但現在美國有這樣的要求,就會打破全球化。

 越南模式是否可成為台灣的參考,殷乃平認為「很難」,主要是台灣與越南的狀況完全不同,川普對於越南關注的焦點在於「洗產地」,但是對台灣關注的焦點是「偷了他們的晶片業」,因此與美國的談判,台灣將聚焦於高科技業投資等。

 因此台灣的關稅是否能夠將關稅壓低到15%,殷乃平認為不宜過分樂觀和期待,他認為,目前台灣接觸的對象還未達上層與「核心成員」、未來走向還是未知數;同時川普性格多變,也許今天已經談好了、明天又有不同的新政策,不確定因素多且高,台灣不宜太過樂觀。

 此外,大陸、日本對美國的態度堅決、甚至討價還價。反觀台灣卻一再強調氣氛良好,殷乃平認為,一再討好美國、對美國軟弱不一定能「討到便宜」,甚至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台灣確實也沒有籌碼可以「討價還價」包含台積電對美的投資,他認為,政府在台積電的股權有限、且也難以影響台積電的董事會,籌碼並不在台灣政府手上。

 以越南對美國承諾,是開放「全面免關稅」。財經人士認為,台灣部分產業也可能要降關稅來回應美國,包含汽車與保健食品等,相關的產業恐怕也應該做好心理準備應對下一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