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大而美法案》 台灣需嚴陣以待
智庫論壇/專欄

美國參議院在7月1日以51比50,驚險通過川普總統力推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靠的是副總統范斯的關鍵一票。川普非常重視《大而美法案》法案,在白宮官網設置全版網頁大力宣傳並強調「我們正在準備減稅」及「得到美國工業支持」。這項集減稅、將工作帶回美國、精簡聯邦官僚機構、投資美國基礎設施、保護美國創新、降低能源成本、賦能中小企業、保衛邊境等,被川普形容為《偉大而美麗的法案》若再闖關通過眾議院,勢必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劇烈連鎖反應。對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外貿依存度高且貨幣政策與美元緊密連動的台灣而言,無論匯率、利率或市場信心,皆難以置身事外。
川普更在「真實社群」接連發文,宣稱「經濟成長」是OBBB成為史上最成功立法的關鍵原因。川普強調美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開始,並且達到前所未見規模。有數兆美元正湧入美國投資,創下歷史新高。同時,數千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也正不斷充實美國財政部金庫。川普還誇言他已把美國從一個看不到未來希望的「垂死」國家,變成「全世界最火熱的國家」,讓美國再次偉大!對川普而言,唯有藉大幅釋放財政與貨幣刺激,把擴張性支出包裹在減稅與關稅之中,才能在短時間內重奪經濟話語權,同時為明年的期中選舉奠定民意基礎。
「川普經濟學」的論述基礎,主要承襲「雷根經濟學」的供給面思維。
若說減稅是「川普經濟學」供給學派的第一支箭,那麼第二支箭則落在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為首的智囊所提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布局。這份構想源自米蘭在就任前擔任美國哈德遜灣資本管理公司研究員,在去年11月所寫的〈重塑全球貿易體系使用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借鑑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當時美國與日本等國家協議,引導這些國家貨幣升值,讓美元貶值,進而解決「強勢美元」與「貿易逆差」問題,但也讓日本墜入「失落的三十年」。
該報告認為美元長期被高估才是真正掏空美國製造業與造成貿易逆差根源。解決方案是在談判桌複製《廣場協議》模式,透過關稅壓力與防衛互惠,迫使盟友接受「有序貶值」稀釋美元強勢。同時,他將關稅定位為多功能槓桿,既能保護美國製造產業,也是談判籌碼,更是填補減稅缺口的財政來源,平均稅率甚至可拉高至20%至50%以展示決心。透過OBBB結合經濟民族主義、地緣戰略與財政重構設計,提供更宏觀的「美元弱化+關稅收入+工業復興」願景。
問題在於,資本市場已率先對「財政紀律」亮起黃燈。根據高盛與美國國會預算處初步估算,OBBB若全面實施,將在未來十年內額外推升美國國債3.3兆美元,國債占GDP比率突破130%。為壓低借貸成本,川普力促聯準會降息,這將進一步壓低美元,引發台幣升值壓力。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侵蝕出口競爭力,還可能打擊避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現金流。台灣的脆弱點正落在這三角連動:美元貶、台幣升,出口商毛利被壓縮;美債殖利率上跳,央行與壽險業龐大美元資產面臨評價損失;全球避險情緒若升高,又恐導致資金短暫回流美元並推升波動。更麻煩的是政策衝擊與企業調整之間存在時間落差,法案落地、匯率變動、訂單議價及避險部位重建往往需要數月時間,若事前未妥善部署,企業恐將面臨突如其來的市場現金流斷鏈風險。
綜上所述,《大而美法案》所代表的並非單一財政或貿易政策,而是一套以「經濟成長」為核心、企圖重塑全球經濟規則的戰略組合。川普的真正企圖,不僅是關稅談判或美國內部的經濟重振,而是重構美元霸權的全球資本體系。但代價則是更大的國債風險、匯率動盪與全球信任裂解,台灣必須嚴陣以待。(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