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大的安全」確保安全嗎?

賴清德總統喜歡說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民主的紛爭。同樣的道理,是否也要用「更大的安全」來尋求安全?若是,那麼台灣就會陷入國際政治學裡所說的「安全困境」,根本達不到所謂絕對的安全。這種思維在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的第四講中有關國防論述,已經展露無遺。
賴清德在「十講」的國防論述中,左批中國大陸武力威脅台灣,所以台灣必須建構可依恃的實力,才能確保不被中國所併吞。右批藍白立委在立法院凍刪國防預算,讓台灣陷於危險的境地。所以賴清德認為,面對中國不斷的文攻武嚇,政府全力推動國防改革,打造戰略持久與固守韌性,建立足以嚇阻並完全挫敗敵人的能力。
賴清德總統在第四講中,一再宣稱台灣雖然建構武力,但不會主動發起戰爭,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很想追求和平的意思,但是賴總統從去年520就職以來,多次以刺激性語言表述兩岸關係,尤其是313祭出的「賴17條」,除了緊縮兩岸交流之外,更嚴重的是把中共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
然而,賴政府想壯大台灣的武力,最終只會跟大陸進行軍備競賽,造成台灣的安全困境,至於買來的武器是否真的能夠維護台灣安全,恐怕賴清德心裡也沒個底。
這個結果套一句賴清德喜歡講的,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民主紛爭,那麼對於中共的安全威脅,是否也要用「更大的安全」來解決安全問題呢?也許就是這種思維邏輯,讓賴政府不得不更加安全化台灣。
在學術上所謂的「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指國家行為者將常規政治議題轉化為「安全」議題的過程;這令行為者能夠以「維護安全」的名義採取非常手段。經過安全化的議題不一定對國家存續有著重要影響;而「安全化」所代表的反而是有人成功將一個議題轉化成國家存續問題的過程。
「賴17條」其實就是賴清德以台灣安全的理由,製造安全化的結果,不僅限縮兩岸交流,也限制人民行動與言論的自由。還好台灣的民主早已融入人民的生活中,賴政府難以完全限縮人民的自由,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讓人民寧願相信世間有鬼,也不願相信賴清德那張嘴。
這或許正如台大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所說,目前「賴清德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麥克風。他無法讓政策獲得通過,他能進行的政策改變非常有限。作為總統,他能起真正作用的唯一方式就是發表講話」。
然而,如果賴清德連拿麥克風講話都沒人信,這才是台灣的大不幸。(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