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紀念七七抗戰 兩岸和解歷史基礎

時值「七七事變」88周年,又適逢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這3件事情的歷史性質可謂為一體,不可切割。因此,我們紀念七七事變88周年,等於是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的序曲,揭開一段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儘管目前兩岸遭遇一時的困難,但回首前塵,兩岸先人在驚濤駭浪中,流血犧牲,擺脫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桎梏,不僅為中華民族開創新的發展契機,也創造了戰後東亞和世界的新秩序。
七七事變 迎來民族復興
日本侵略中國是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一部分,台灣首當其衝,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展現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雛型,從外交威脅、出兵、殺戮,要求高額賠償等等,發展了一套基本的軍事擴張模式。到了甲午戰爭,則進一步在槍炮尖刀下要求割讓大批的土地。儘管日本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師法西方列強,不過加上日本的國家特點,軍事上更為凶殘,剝削性格更強烈,台灣和朝鮮半島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犧牲品。兩個地方的武裝抗日前仆後繼,台灣爆發了西來庵事件、太魯閣戰役、霧社事件等,朝鮮半島則從三一事件後,抗暴人士流亡到中國大陸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與中國的抗日事業連為一體。
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中國人走向內部整合發展的階段,日本帝國繼續加快侵華的腳步,從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成立、長城抗戰等,日本軍閥如同脫韁的野馬,完全不受節制,不斷地對中國蠶食鯨吞,擴張日本對外的軍事和政治關係,也把日本帶往毀滅的終局。
七七事變儘管表面上只是一次短暫的中日軍事衝突,但代表中國全面反抗日本侵略時機的來臨,蔣委員長在江西廬山發表著名的抗戰聲明:「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清楚宣示中國人不再退讓,決定付出慘重代價,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果然日軍侵華第一年,挾強勢軍力,快速挺進,甚至在南京縱兵對無辜平民進行大屠殺,但在武漢會戰後就達到了戰略的終點,此後7年在中國戰場上無止境地消耗,師老兵疲。
8年的抗戰歲月,在22場正面戰場以及無數的大小型戰役中,中國軍民付出慘烈代價,估計傷亡超過20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更不可估計。但在巨大的傷亡中,也迎來民族復興的希望。尤其1941年底珍珠港事變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東西戰場連為一體,中國取得了有利的全球戰略局勢。
誠心紀念 促進兩岸和平
二戰末期,中國陸續和英國、美國簽署平等條約,解除百年桎梏。1943年底的開羅會議,決定了日本戰敗後台灣、澎湖回歸祖國,東三省收回,朝鮮半島獨立。中國更與美、英、蘇等同盟國四強共同創立了聯合國。這一切偉大的成就均始於1937年7月7日宛平的槍聲,以及絕不妥協抗戰到底的決心與意志。
儘管二戰勝利後,全球又陷入東西方意識形態的熱戰,國共內戰更造成中華民族的分裂,有關抗戰史實的解釋呈現分歧,但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認識,對中華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事蹟的尊崇則是一致的,因為這代表民族的正氣,黨派之爭只能暫時阻礙民族的共識和團結,畢竟民族歷史的正義無可阻擋。
因此,今年中華民國政府應該隆重紀念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等一系列活動,而且要從紀念七七抗戰88周年開始,並將其視為兩岸和解合作的歷史精神基礎。今年,大陸方面已經準備舉行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台灣也應有相應的紀念活動。據報導,國防部準備請國軍老兵和台灣抗日遺族舉行座談會,以和大陸「互別苗頭」。
然而,歷史紀念活動要感動社會,必須發自內心的誠意,而不是臨時應景,表面功夫只會適得其反。對抗日史實的尊崇也應該同時檢討日本殖民主義,以及嚴厲譴責那些汙衊蔣介石的言行。只有誠心紀念抗戰,弘揚民族正氣,才能真正去除殖民主義遺害,促進兩岸和平,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攜手合作,共同復興中華民族,推動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