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邱芊/台北報導

北市公車站樹穴 變行人地雷

恐害長者、輪椅族摔倒 議員促填平以符合友善、人本設計 市府允研議

image
台北市多處公車站候車區有裸露、凹陷樹穴,民眾上下車時必須閃避或繞道,若沒注意恐怕會摔倒。(邱芊攝)

台北市多處公車站候車區域有裸露、凹陷樹穴,民眾上下車時必須閃避或繞道,一個不小心可能會摔倒,台北市議員劉耀仁痛批,此情況與市府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人本通行設計目標衝突,要求相關局處應通報既設樹穴並改善,未來新建公車站也要以不設樹穴為原則。北市公運處回應,若接獲樹穴植栽影響民眾上下車安全會評估調整。

 依交通部人行環境無障礙設施設置手冊指出,人行空間應具備連續性與平整性,避免設有凹陷、縫隙及高差,劉耀仁指出,尤其「轉乘及候車動線」應優先保障通行安全,「台北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自治條例」第20條也明定,市府應逐年檢討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完整性,對高風險、使用密集區域優先改善,如知悉通行障礙風險卻未設法排除,將有違《行政程序法》應積極作成有利公益的處分原則。

 劉耀仁強調,依法令市府有責任優先改善公車站候車區域通行障礙,但實地觀察發現,除了萬華區西園路二段雙園里公車候車區,站體側人行道有裸露或凹陷樹穴,其他不少公車站也有相同情形,導致一般公車族甚至長者、推車與坐輪椅民眾,上下車時需閃避或繞道,有高度風險,此情況與市府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人本通行設計明顯不符。

 他表示,目前北市公園處以植栽保存為維護優先原則,公運處負責站體設置與公車行車動線規畫,但雙方缺乏橫向協調制度與風險認定標準,無法有效處理站體側既設樹穴是否填平等問題。

 劉耀仁建議,北市交通局可先依人流強度盤點高風險站點,由市府規範「填平為原則、保留為例外」,避免責任模糊與處理遲緩,也應檢查全市既設公車停靠站的人行動線,若有既設樹穴,應通報北市工務局改善,且應先將植栽狀況不佳樹穴移植並填平,後續新建公車站以不設樹穴為原則。

 公運處回應,北市部分公車站位範圍內的確有樹穴,但應仍有足夠空間供民眾候車及上下車,若接獲站區範圍內樹穴植栽影響駕駛視線及民眾上下車安全,會評估站位調整或與公園處研商樹穴調整可行性,對議員建議會再與相關單位研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