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何啟聖

台積電政治正確的代價

焦點評論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2025年下半年出現劇烈升值,從原本相對穩定的29字頭急速攀升至28字頭,這波「暴力升值」終於引發市場對出口企業獲利能力的深度擔憂。摩根士丹利證券率先開出第一槍,大幅調降台積電今明兩年每股稅後純益預估各6%與12%,調降後的EPS分別為55.01元及64.61元。

 台積電獲利預期遭到調降,主要反映了兩大結構性挑戰:首先是新台幣匯率的急速升值直接侵蝕了以美元計價收入的獲利空間;其次是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規模投資,其建廠與營運成本遠高於台灣本土,投資回報率與成本支出明顯不成比例。這項調降不僅是外資圈中首見因匯率因素而下修台積電獲利預期的報告,更象徵著台灣出口導向經濟模式在面對匯率劇烈波動與海外投資壓力時的雙重脆弱性。

 然而,這種「暴力升值」的代價正逐步浮現。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詹家鴻指出,第二季台幣強升10%,恐將對台積電毛利率造成逾3%的衝擊,使得下半年毛利率預估從原先的58%~59%調降至55%~56%。對於一家以精密製程和高毛利率著稱的半導體龍頭而言,這樣的衝擊不可謂不大。

 台積電目前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匯率升值,更來自於海外投資策略的成本效益考量。在美國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台積電被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先進製程晶圓廠,但這項投資的成本效益比例令人質疑。

 美國廠的建設成本遠高於台灣本土,不僅建廠費用高昂,營運成本也明顯偏高。加上美國當地的技術人才短缺、工會文化差異等因素,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回報率恐怕難以達到在台灣的水準。在此情況下,新台幣的快速升值更加重了台積電的獲利壓力,形成了「內憂外患」的局面。

 台積電的困境並非孤例,而是反映整個台灣出口產業面臨的共同挑戰。電子製造業、傳統製造業等以出口為主的企業,都在這波新台幣急升中承受著匯兌損失的壓力。特別是那些以美元計價、以新台幣結算成本的企業,更是直接承受了匯率變動的衝擊。

 市場法人預期,如果新台幣持續維持強勢,央行的匯率政策可能從今年的「守29元」調整為明年的「見28元」,這種預期心理更加劇了出口企業的經營不確定性。

 面對當前的匯率挑戰,台灣需要更加靈活和前瞻性的政策應對:短期而言,央行應該在維持匯率相對穩定與避免國際指控之間尋求平衡,適度的匯率波動是必要的,但過度的「暴力升值」只會傷害經濟基本面。中期而言,政府應該協助企業建立更完善的匯率避險機制,提供相關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降低匯率波動對企業營運的直接衝擊。長期而言,台灣需要思考如何在維持出口競爭力的同時,逐步提升內需市場的重要性,減少對出口的過度依賴。

 台積電獲利預期的調降,不僅是一家企業面臨的挑戰,更是台灣整體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縮影。在全球地緣政治複雜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在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保護本土企業的合理利益,將是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長期課題。

 新台幣的升值壓力短期內恐怕難以完全緩解,但透過更加細膩的政策調控和企業自身的策略調整,台灣仍有機會在這場匯率風暴中找到平衡點,維持經濟的穩定成長。(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