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反其道而行
資深媒體人專欄

最近臉書上,動不動就跳出文策院舉行的各種文藝音樂講座信息,演講者名字很陌生,感覺很熱鬧,好像在拚命幹活,其實很表面。文化要有力量需要核心精神和執行策略,文策院是文化部的活動策畫和執行單位,兩者的做法都是扭曲錯誤的。
以剛結束的首爾國際書展來說,今年台灣是主賓,由文策院全權策畫。今年不只是台灣光復80周年,也是韓國光復80周年,韓國總統李在明批判日本殖民主義,追求南北韓和解,8月15日將舉行韓國光復紀念日,盛況可期。
去年韓國出版協會負責人就已經說,今年是韓國和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80周年,屬於雙方共同的歷史記憶。文策院應以這個作為台灣館主題,以人文社科為主,強調台灣抗日的經驗,或以金大中所啟動的南北和解政策,對照蔣經國所推動的兩岸探親交流,這些都可以觸動韓國讀者的心,達到最好的交流效果。
然而,文策院卻反其道而行。他們請了23個作家和畫家,像明星一樣拍攝宣傳影片,展館前方2/3都擺他們要的東西,把傑出的大出版社放在後方的冷清角落;包括畫小貓小狗的文創商品都被當成「台灣文化主力」。
現場最招搖的幾位作家,正是被稱為「青鳥政委」的朱宥勳挺大罷免時,宣布「連署聲明」共同領銜人中的名字,如張嘉祥、陳思宏、楊双子、吳明益、阿潑等,這些作家自甘成為當權者的打手,如此就被文策院捧上天。
楊双子在講座中說:「台灣及韓國在終戰80年後,可以彼此拉抬得到力量。」問題是,韓國人絕對不會使用日本為了掩蓋戰敗而創造的「終戰」修詞,他們的標準用語是「光復」和「解放」,對韓國人用「終戰」是對他們的羞辱,如果是韓國人,則是道地的韓奸。至於領了高額補助的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3冊漫畫作品,不符合史實的政治文宣品,卻是文策院吹捧的明星著作。
事實上,過去3年我以韓國抗日為主題所出版的韓國歷史畫冊,早已進入了韓國國家電視台的熱門新聞時段,主要媒體大篇幅報導,銷售成績也創造台灣出版品在韓國圖書市場的紀錄。一些韓國媒體好奇地問我:「像你這麼受韓國媒體重視的台灣出版品,為什麼不是擺在台灣館的最前面?」
我們的作品廣受歡迎,連韓國前總統文在寅、首爾教育總監鄭根植都親自過來看書。文策院規畫作品的分量無論就投資、內容、受韓國重視的程度都不到我們的1%。文策院為什麼要這樣亂搞?唯一的答案是,文策院沒有國家利益的觀念,只有民進黨一黨之私,結果今年9億4千萬納稅人的錢就是拿來做政治圈養。
文策院成立時說要學習韓國,不過韓國有個基本原則,推動文化產業一定是獎勵成功者,提供他們發揮的舞台,讓他們成為產業的火車頭,如果做不到就讓位給做得到的人。韓國不指導內容,而是盡量讓有本事的人出頭。文策院剛好相反,強勢主導內容,壓抑能人,拉拔庸才,巨額補貼扭曲史實的作品,已墮落成前蘇聯的真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