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丘智賢

傅斯年文化抗戰 賴清德愧對老校長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李莊是四川宜賓一處古樸的村莊,若非全面抗戰爆發,日軍侵略鐵蹄四踏,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著名學者與學術機構,大概難有機會齊聚這個號稱在日軍地圖上都找不到的長江古鎮。

 日前,參加文化抗戰川渝行的兩岸媒體同業造訪李莊,踏著傅斯年當年常走的石板階梯,一步步踏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當年舊址栗峰山莊,傅斯年抽著菸斗思索的照片,親切依舊,戰火下的學者們,來此不光是為逃難,而是開闢了另一條文化的戰線,他們要用做學問來證明,數千年綿亙的中華文脈不輟。

 「海宇沉淪,生民荼毒,同人等猶幸而有託,不廢研求」,抗戰當年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刻也不鬆懈,學者們調查了宜賓遺址與川康文化,記錄下地方語言,當存放在香港、長沙的文物被日軍所燬,那麼他們就用更扎實的考古成果回應。史語所的足跡踏遍了四川、陝西、甘肅、寧夏等地,更在陪都重慶展示數千年前的甲骨文字,勞榦、陳寅恪等人均有重量級的學術著作問世,成就了戰火中的學術輝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國中,亦不多見。

 七七蘆溝橋抗戰爆發後,傅斯年負責史語所搬遷工作,從南京而長沙、桂林、昆明、四川,行途萬里,艱難可知,他對同仁說:「從前在(南)京之安閒、舒適、散漫,經此一擊,皆屬於歷史矣。」但傅斯年沒有抱怨,在給胡適的信中,他總結,「我們是以血肉抵抗飛機、大砲,千古未有之勇敢,完全表現,只有打之一事我們最弄得好,此外皆不足談,然而也算得其要害了。」傅斯年從不懷疑,只要堅持抗戰,勝利終歸我有。

 中國之抗戰所為何事,其中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光復東北、台灣、澎湖等被日軍侵略所失的領土,傅斯年就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後,曾在校慶時對師生演說,這個校慶的日子,是光復台灣後接收日本台北帝國大學之日,傅斯年說,日本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是殖民政策的南進工具,更要限制這個大學成為台灣人的大學,今日的台灣大學,辦學則是為學術、為青年、為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台灣省既然回到祖國的懷抱,則台灣大學應該以尋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以擴充知識,利用天然,增厚民生,為工作的目標。」國立台灣大學的生命,自應該從光復接收的新生開始。

 台北帝國大學校歌高唱「天皇威嚴,普及四海,遠眺大陸,意氣昂揚」,校園中幾乎盡是日本身影,鮮有台灣青年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聽著傅斯年演講的,則都是同胞學人,他以「敦品、力學(勵學)、愛國、愛人」期勉強調,立信是政治的第一要義,不敦品立信則不能求真理;力學是為了在大學中得到真學問,而非空文憑;愛國則知中國是非白種人的文明擔負者;傅斯年又說,若覺得愛國有時失於空洞,愛人助人則是天天可行,台大的全體師生,就是一家人,大家一起為學校求進步,師生在校一天比一天有意義,借用斯賓諾莎所說,我們貢獻台灣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曾幾何時,台灣大學的校慶又悄悄把時鐘撥回到了殖民年代,難道被日本歧視壓迫是台灣同胞的福音?若非犧牲132萬官兵,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賴清德真有機會成為台大校友,追求價值?若看到因政治緣故,史實隨時可以篡改,時刻在鬥爭,傅斯年言之諄諄的「敦品、力學、愛國、愛人」到哪兒去了?傅斯年會給賴清德打幾分?(作者為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