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張嘉玲

歐洲央行與成員國的財政角力

image
圖為德國法蘭克福市中心歐元造型雕塑。(新華社)
《台灣銀行家》第187期 數位新物種

 歐洲央行與成員國之間的貨幣、財政政策多頭馬車。為應對此分歧難題,歐盟啟動的《穩定與成長公約》改革,兼顧財政紀律與各國的政策推動,象徵治理思維的轉型。

 在健全的經濟體中,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應如雙引擎般協同運作,共同促進經濟穩定與永續成長。簡言之,中央銀行透過調整利率與資金供給以穩定幣值、抑制通膨;政府則透過預算支出與稅收政策進行資源配置、推動產業轉型,並保障弱勢。兩者若配合得宜,經濟將更穩健發展,一旦制度設計不周,或面臨重大外部衝擊,兩者可能方向不一,甚至互相牴觸,削弱政策效力並加劇波動。

 歐元區正是這類矛盾的典型案例。歐洲央行(ECB)擁有高度獨立性,負責整個歐元區的貨幣政策,包括利率調控與資金流動管理;但同時,各成員國仍保有各自的財政主權,可依本國經濟情勢與政治壓力,自行決定支出規模與舉債策略。

 即便是尚未採用歐元的歐盟成員國,也難以完全擺脫歐洲央行政策的影響。當歐洲央行升息時,整個歐洲區域的資金成本同步上升,對於本已債務沉重、財政彈性有限的國家而言,更將面臨利息支出增加與融資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

 這種「貨幣緊縮」與「財政寬鬆」政策方向相左的情況,往往削弱單一政策工具的效力,也引發市場對政策協調失衡的疑慮,增加債務風險預期。為了維持財政紀律,並確保歐元區整體的長期穩定,歐盟自1997年起即實施《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SGP),作為約束成員國財政行為的基本規範。根據該公約,各國年度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而政府總債務則應控制在GDP的60%以內。這項制度設計的核心精神,是防範個別國家財政失控導致市場信心動搖,進而波及整體歐元區的金融穩定,並藉此建立對歐盟經濟治理體系的信任基礎。

 然而,自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加上隨後烏俄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危機與全球性通膨壓力,歐洲經濟接連受到重大衝擊。在這種極端情境下,歐盟於同年3月首度啟動《穩定與成長公約》中的「一般逃生條款」(General Escape Clause),暫時中止對赤字與債務比率的限制,以賦予成員國更大的財政空間。透過這項機制,各國得以靈活調度財政資源,推動大規模公共支出,以強化醫療與防疫體系、提供社會補貼、穩定就業市場,並因應能源價格劇烈波動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全文請見第187期《台灣銀行家》;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暨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