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開放衝擊 政院應多溝通
國安人士稱台美關稅仍在談判是好事 學者提建言

美國宣布首波對等關稅名單未見台灣,令產業界憂心忡忡。「國安人士」9日強調,賴清德總統每天掌握談判團隊的進度,相較於日韓,台灣「仍在談判,就是好事」;學者蔡明芳則建議,台灣降低非關稅障礙是必然趨勢,行政院應針對開放市場後的可能衝擊與因應,與社會持續溝通。
美國宣布首波14國對等關稅,包括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哈薩克都是25%,新稅率預計8月1日上路。美國川普總統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措施時,台灣稅率高達32%,遠高於日韓,因此有學界、產業界與前政務官分析,台美談判進度可能不樂觀。
國安人士:非卡關或觸礁
國安人士昨日表示,據美方說法,首波公布14國均屬於談判沒有進展,或者沒必要繼續談下去,因此給予較高稅率,由此看來,「當然是沒有在裡面比較好」,相較這些國家積極尋求在最後時限之前與美方達成協議,台灣仍在持續談判就是好事。
至於台美談判為何遲遲沒有結果?他說,每個進出口產品可能涉及好幾個不同稅號,以乳製品為例,就區分調味乳、起司等10餘稅號,每個稅則、稅號的稅率又不盡相同,要花較長時間討論,先前《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就花了2年多的時間,這還不包括細則在內。
此次關稅談判的規模龐大,他以日本為例,核心項目是汽車,韓國也有汽車,而且占出口量龐大,與美方的爭執也會比較多;台灣是少數可以依照談判進度討論與推進的國家,過程中比較不像其他國家有一些火花,談判時間會比較長。
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推測台美談判觸礁,可能是第1因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第2討論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對此,國安人士認為,這2點都需要逐步來談的,並非「卡關或觸礁」。
台經院長:新稅率可能是20%
台美關稅談判何時會有結果?他說,無法預測,台美從4月初就開始談判,一直持續進行,在談判有一定進展,或者美方宣布新稅率前,美國對台會先維持10%基準稅率。
至於雙方談判側重的產業,國安人士指出,將傾向「對美國工業具戰略價值的項目」。知情人士進一步指出,涉及項目繁多,台灣關注的半導體等都涵蓋在內,即使完成談判,仍須待進一步細部調整。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認為,尚未定案代表政策仍有調整與溝通空間,愈晚公布,代表台灣在國際談判上保有彈性,他預測台灣的對等關稅很可能低於日本、韓國的25%。
張建一昨晚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可能落在20%左右,但要低於20%「很拚」。即使如此,他表示,美、韓原簽有自貿協定,韓國比台灣有利,但是「川普2.0」改變了整個局勢,台灣關稅落在20%,相對於日、韓的25%,台灣反較有利。
尚未定案 也是正面訊號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也表示,這代表兩國政府部門確實進入深度實質討論,「是正面的訊號」;台灣與日、韓、歐盟較大的差異在於,台灣近年主要出口產品集中在資本財與中間財,消費財的出口比重顯著降低,也就是說,台、美貿易關係的互補性比較高,這在川普希望防堵中國洗產地的當下,應是台灣能持續與美國談判的主因。
台美關稅談判屢被在野黨、工商界批評為「黑箱」,蔡明芳直言,台灣積極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降低非關稅障礙已是必然趨勢,台灣開放市場的可能衝擊與因應,本應是行政院持續要與社會溝通的工作。(相關新聞刊A2~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