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下半年的台海交鋒
資深媒體人專欄

自1979年大陸與美建交以來,雙方共同管控涉及台海問題的分歧,便成為中美大國協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雷根處理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柯林頓政府嚴正關切李登輝拋出的兩國論、小布希政府強抑陳水扁的法理台獨衝動等,莫不如此。而歐巴馬與馬政府的任期大致重疊,兩岸衝突不再為美方所憂。反倒是兩岸關係迅速拉近,使美方燃起「狀況外」的焦慮感。
然而,中美圍繞台海動態與分歧的控管默契,卻在川普第一任內被破壞泰半。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後,蓬佩奧等對中強硬派,趁勢大改美政府涉台互動的一系列自我節制政策,不斷衝撞北京紅線。拜登上任後,雖在起初控制了「挺台」的聲量,但在糾合全球盟友夥伴對大陸進行軟圍堵,針對敏感領域精準脫鉤的戰略下,台灣的地位因半導體和地緣越加吃重。拜登政府實際上也沒有再恢復與北京進行戰略協調,控管雙方台海分歧的「傳統」。
準此,近年來,陸方不斷批評美方「虛化、掏空」一中原則,違背雙方建交時,美國同意僅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的承諾。
2022年的裴洛西訪台事件,更在拜登政府未下決意予以阻止的情況下發生。其後,台海軍事對峙天平,出現結構性與突破性的挪動。事前,北京與華府的協調手段和雙方的政治共識水平,已不足以管控事態的發生與否;事後,美方也無力為台灣抹去或平衡掉陸方逐漸形成的圍島演習和聯合戰備警巡壓力。終至拜登任期結束,雙方也只能勉強維持,均不願見到台海意外點燃中美軍事衝突的底線。
在川普再次上台後,中美關係先以驚動全球、相互加稅逾125%的貿易戰掀開序幕。其後又急轉直下,啟動談判,並先後進行日內瓦、倫敦兩輪磋商。如今,雙方一度對彼此實施的稀土、乙烷、民航機引擎、晶片設計軟體等出口限令開始鬆動;打擊跨境販毒則成為新的合作增長點。
展望下半年,外媒已開始釋出美政府正研究川普攜大批企業領袖訪陸的消息。不論是9月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聯大會議,11月在韓國的APEC峰會,也可能為川習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會見提供潛在舞台。有大陸學者指出,若說上半年的中美關鍵詞是貿易戰、經貿談判,下半年的關鍵詞可能就是元首峰會。
若按此推進,則2025年的川習會注入的動量,料使雙方突破目前中美協調中「經多政少」甚至「只經不政」的困境,為在政治面和戰略面重建中美間的協調節奏提供推力。
在這一協調的重建過程中,是否涉及陳明雙方的涉台行為原則,是否要建立彼此涉台重大事態的通報默契,甚至是否願交換若干底線,以免非意圖的衝突發生,都與台灣應如何選擇自己的下一步休戚相關。
大陸中聯部長劉建超近日公開說「中國絕不會輸出動盪紛爭,自毀發展的大好機遇」和「中美之間的兵戎相見是不可想像的」等語,向美方擺出了先禮後兵的身段;也重申了北京欲掌握戰略主動,不會輕易「跳坑」的心境。時機與內涵,值得此岸觀者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