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司法官覺醒 找回人民信任

社論/喚醒司法正義系列三

image
中國時論社論

 全台因大罷免陷入空前政治對立,以大罷免總軍師自居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揚言,罷免後還要用「刑法100條」伺候藍委,讓他們「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此話引發各界憤怒,更質疑是指揮檢調辦案;只是連民進黨發言人都稱民進黨不會走回頭路,司法界卻沒有任何批判聲音,繼續裝睡到底。

柯建銘叫囂 司法界裝睡

 柯建銘最近一連串的舉止與言論,讓政治圈內都覺得「老柯怪怪的」,但他對大罷免的「神預言」,在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大登場,以及民進黨投入罷團「護台大遶境」後都一一兌現,儼然已經成為民進黨的「土皇帝」,現在再喊要用司法對付政敵,確實讓人疑懼,也無疑是把司法尊嚴踩在腳下。

 柯建銘會有如此膽量對司法指指點點,當然是其來有自。最近立法院審查大法官被提名人,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說,司法院不是總統的司法局,憲法法庭仍能維持獨立審判空間。副院長被提名人蘇素娥更以《憲法訴訟法》施行近3年來,人民聲請案件占實體判決超過7成5,強調早期是在追求審判獨立,現在追求「司法為民」,要以民意為依歸,以人民感受為感受。

 「司法為民」一直是司法院的施政理念,就是要將心比心,從民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非司法本位主義。蔡秋明和蘇素娥也都坦承看見社會對司法的不信任,蔡並稱理解民眾對憲法法庭受到政治干預的焦慮,但從上屆憲法法庭作成的判決,諸如對8成民意反對廢死、對立法院多數通過的法案均視為無物,憲法法庭成為「立法院太上皇」,這真的是「司法為民」嗎?是獨立審判還是聽命黨意、上意?

 前司法院長賴英照說過,「維護審判獨立」及「提升裁判品質與效率」為實現司法為民的二大基石,也就是說,沒有審判獨立就不可能達成司法為民的目的,很難想像,有可能成為司法院副院長的蘇素娥竟說不必再執著於追求審判獨立。倘若執政黨的黨鞭能夠一再對釋憲案說三道四,企圖干預司法審判;總統在演講中宣稱「沒有看過立法院會通過一個法律竟然被判決違憲」。身為憲法守護者的大法官捨棄審判獨立,以追求少數民意,將會是民主一大浩劫。

 何況,當前多數民眾質疑基層檢審被政治干預,大法官扈從政治更將成為災難,未來廢死違背民意、變更國體都有可能,司法失去獨立地位莫此為甚。正副院長提名人的答詢已可知,以民為主,民意豈是少數政客說了算?更何況民意幾乎已被執政者壟斷,司法獨立已經不再是其核心價值了,這種觀念能擔任司法院首長?

司法聽黨意 民主大浩劫

 這樣的氛圍早已籠罩司法圈,尤其法界在蔡政府執政8年早已是綠友友,甚至成為升官跳板。當大法官被提名人「以民為主」取代「司法獨立」的觀念,司改、檢改等團體原來只是為了自身權益存在,說明司法人員觀念和作為都已經不自覺腐化、向政治傾斜了,失去公理正義的守護者角色,必須要有所自覺,否則下一步就是繼續讓柯建銘之類的政客操弄栽贓,徹底摧毀司法威信,危及民主社會的根基。

 平心而論,此次補提名的大法官人選,比上次提名人選確實少了一些政治色彩,也有提名人不認同上屆大法官作成的部分違憲判決。大法官被提名人蕭文生表示,對於法庭直播在策略上是可以的,但不能用「繫屬案件」,法庭直播與國民法官對我國司法都是新制度引進。陳慈陽也表示,主張共產主義和分裂國土是言論自由,應該尊重。

 我們之前提到,透過法庭直播的全民公審方式來強化對司法界的外部監督,也認為要改變現有檢察系統升遷制度來避免檢察官辦案順從上意,淪為政治工具的方式,這些建議並非無據,過去司改會議上都曾經被討論,國際上也有相關作法。

 在當前政治極度對立之下,司法實務界已淪為一言堂,更讓司法威信一再遭到質疑,有必要立即進行改革。雖然改革難以一蹴可幾,但我們不樂見過往「鄉民正義」的私刑亂象,所以,苦口婆心再三提出呼籲,因為沒有司法獨立就無法做到司法為民,唯有司法官自我覺醒,才能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賴,成為維繫民主秩序、社會安定的正面力量。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