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酸鋅缺半年 醫師轟政府「拒絕聽臨床聲音」

癌症治療中可能面臨皮膚膿疱、龜裂疼痛、破皮潰爛等副作用,補充葡萄酸鋅有助於改善不適,但受國際原料短缺影響,口服鋅錠全台已經缺貨半年,病人得多花2到3倍的錢買保健食品。醫師轟政府「拒絕傾聽臨床的聲音」,衛福部若能及早調度原料藥,這情況不會發生。
國內團隊曾發表研究,使用標靶藥物的肺腺癌患者出現全身乾燥、頭皮和臉部膿疱、嚴重甲溝炎等,都和鋅缺乏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盧俊瑋指出,許多癌別患者都能透過補充葡萄酸鋅減少副作用,臨床需求大,林口及台北長庚每月使用約11萬顆。
但近半年來葡萄酸鋅藥品大缺貨。盧俊瑋指出,原本國內有兩款口服藥,都面臨國際原料藥供應問題,寶齡富錦決定停產「鋅寶錠」改作鋅保健品,而皇佳化學正向食藥署申請新增「鋅康錠」的原料藥來源,但尚未通過,導致臨床供應出現斷層。
盧俊瑋指出,目前病人若需要補鋅,只能花錢買保健品,價格約是藥品健保價的2到3倍。自己半年前被通知缺藥,食藥署和各大醫院也都知道,若能及早調度原料,應不至於出現這情況。
衛福部西藥醫療器材供應資訊平台11日發布缺藥資訊,鋅康錠目前控貨中,無法預計恢復正常供應時程。食藥署說明,皇佳化學今年初通報國外原料藥供應問題,並希望新增原料藥來源,待廠商補件後,食藥署將盡速審查。
食藥署表示,目前口服葡萄酸鋅藥品僅1張許可證,但另有鋅成分的硫酸鋅注射劑可供臨床使用,建議各醫療院所將短缺品項優先保留給門診病人使用。盧俊瑋直言,制度拒絕傾聽臨床的聲音,食藥署給的解方竟是改用針劑藥物,等於是讓門診病人必須住院治療,造成臨床端更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