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黨」背後不能說的祕密
名家專欄

馬斯克進軍政壇是近日最聳動的新聞,他不只是個科技狂人,同時想用他的方式,重塑整個美國政治秩序。但他的動作,不只是創黨那麼簡單,而是一場從科技產業延伸到政壇的全面反撲。坊間較多以政治角度論馬斯克的算計,我倒認為,科技方面漸失光環,才是他被動必須走政治路的根本原因。
還是要從數位科技角度來說事。全球數位匯流經濟發展5種漸層,依序為網路匯流/終端匯流/數位內容及應用服務匯流/新分流/新匯流。5G缺少殺手級應用,XR等新分流尚未能真成氣候,新匯流方面,Meta的元宇宙也鎩羽而歸。原本自駕及機器人可以成為馬斯克引領風騷的高本夢比題目,偏偏此時殺出了AI 議題,推著Nvidia成為全球市值冠軍,馬斯克的光環頓時暗淡。
來看看馬斯克的事業危機:特斯拉銷量下滑、股價重挫、多地抗議,自駕計程車首日違規不斷,Cybertruck被數次召回,Starlink面臨聯邦補助不保,X估值腰斬,Optimus被迫停產…這一連串風暴,對於曾被神話的馬斯克來說,是一種品牌失血。
馬斯克的政治操作背後,還有一層情緒,那就是他與OpenAI 創辦人阿特曼之間的矛盾與怨恨。從一開始共同創辦OpenAI,到反目成仇,他們兩人不只是理念分歧,而是整個 AI 界的權力鬥爭縮影。
資本市場對他信心減弱,在科技界的影響力不斷下滑。這時候,馬斯克必須選擇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奪回注意力,那就是──創立美國黨。
撇開科技,就坊間政治角度來說,這個黨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參與,而是為了在國會內取得少數但關鍵的席次,進而左右立法決策。他不打算選總統、不求全面掌權,他只要在議會裡有制衡的聲音。這樣的策略,其實比全面選戰更聰明、更有效率。2、3個參議員、8到10個眾議員席次,就能讓他在科技監管、移民政策、財政預算等議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
這個政黨,也不是靠組織或地方網絡運作,而是X這個平台,直接在社群上發動民調、宣布政策、動員群眾。這意味著──平台就是政黨,社群就是組織,馬斯克本人就是品牌核心。一人政黨,不是笑話,而是新政治實驗。他跳過所有傳統手段,只靠他的個人神話與數位流量來推動政治參與。
這是第一次,一位平台老闆,直接拿平台當政治機器來操作,很有話題性。如果成功,他將創造一個全新的政治模式「一個科技民粹結合的權力樣板」。
未來的政治,可能變成一場聲量比賽。有粉絲就有選票,有貼文就能號召,有演算法就能製造風向。政見會被短影音取代,公共政策會被標語簡化,民主參與會變成品牌崇拜。這一切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中的變局。馬斯克不是唯一,只是最有能力先做出示範的那一位。他的創黨行動,是一場對制度邊界的挑釁,也是一次對未來政治可能性的預演。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將留下深遠影響。它可能打開一個新的參政窗口,也可能讓民主進一步滑向娛樂化、情緒化與兩極化的深淵。
在這個背景下,馬斯克已不只是科技企業家。他成為一個制度挑戰者、一個品牌政治的實踐者、一個媒體與輿論的操盤手。他要的不只是市場,他要的是歷史定位與結構改變。他想成為下一個重寫民主遊戲規則的人。而這個野心與策略,正在改變整個美國,甚至全球的政治未來。
坊間的角度、科技本業困境的角度,哪一個更貼近真實?(作者為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