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協助救災 城鎮韌性虛有其表

一場風災、雨災讓賴清德政治崛起的「本命區」災情慘重,受災民眾沒水沒電的生活更是過得悽慘,但是災民求助賴總統希望派遣國軍救助,得到的答案卻是不能什麼都要依靠國軍。相對於正在如火如荼舉行的「漢光41號軍演」中的「城鎮韌性演習」,其實救災也是「非傳統安全」最好的演練項目,可是總統卻把演習和救災分開看待,顯然賴總統的國防學分不及格。
冷戰結束以後,「非傳統安全」已經是軍事領域相當重視的安全項目,各國在海上舉行聯合軍演,救災項目也是受到相當重視的課題。就以菲律賓與美國4月啟動的代號「肩並肩」的年度聯合軍演為例,共有約9000名美軍與5000名菲軍參與。此外,日本、澳洲、法國、英國、波蘭與荷蘭等國也派出士兵參加演習。其中海上救難也是各國演習相當重要的項目之一。
具體來說,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潛在性、爆發性與難以控制等特點,它們時常以危機的方式呈現出來。丹娜絲颱風帶來的災情,就是在「漢光41號演習」之前突然爆發出來的威脅,它並非是在演習之前所想像到的問題,所以演習之時既然災情還未解決,國軍本來就該機動性的把快速救災列入演習項目,總統作為三軍統帥,更應伺機讓「城鎮韌性演習」納入救災的功課,怎麼可以拒絕無助災民的求助,甚至在他們的身上撒鹽?
賴清德對災民會這麼冷血,主要是在他為了抗中保台,幾乎已經放棄非傳統安全的思維,更著重在傳統軍事安全層面。這是因為上台之初,賴清德就迫不及待地拋出「新兩國論」,聲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今年3月又在國安高層會議上公然宣稱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賴17條」,大陸國防學者認為,這是將「兩國論」推向「敵國論」,急劇地惡化了兩岸關係。
在「敵國論」出現以後,國防部長顧立雄為了鋪陳賴清德的國防理念,以「作戰整備方向」來指導國軍的建軍備戰規畫。從考量力、空、時因素出發,採取「快速戰備應變」、「不對稱的方法」、「去中心化運作」、「以拒止取代控制」及「增加敵人執行任務風險」等策略。
可見,賴清德時期國軍的所有整備都是面向大陸威脅,即使是強調「全社會防衛韌性」,也只能說是汲取社會資源,並非在社會有難時加以協助。這種只是汲取,卻不給予的想法,其實是把軍事與社會割裂,跟以往強調的全民國防建設觀念根本不同。
在這種純軍事理念的思考之下,所謂「城鎮韌性演習」也只不過是利用社會在戰時的剩餘價值,在平時國軍不可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救災,這是賴清德抗中保台軍事戰略的特點。
然而,在缺乏軍民合一的軍事戰略下,如果人民不支持國軍做抗中保台的作戰,國軍是否真的有實力對抗解放軍呢?
賴政府強調「城鎮韌性」的重要性,卻不把救災視為演習的一環,那麼所謂「韌性」顯然無法激發起人民心理上願意支持國軍作戰的動力,這種虛有其表的「城鎮韌性演習」,恐怕只是空喊,並無實質的戰力可言。(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