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槍擊周年沒真相 神話進駐制度

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曾說:「自由的代價,是對制度永不止息的警醒。」這句話,在川普槍擊事件周年的此刻,格外鏗鏘有力;它提醒我們,自由與民主從不是理所當然,需要制度的持續警覺與自我修復。
2024年7月13日,賓州巴特勒。一聲槍響劃破午後天空,震撼的不只是現場,更是美國整體制度信仰的根基。當時身為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在造勢舞台中彈,血染右耳,高舉拳頭怒喊「Fight!」的畫面迅即成為時代的象徵。但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一場制度崩潰的現場直播─一場原可避免卻因層層錯誤堆疊而爆發的「瀑布式失靈」。
根據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與多家媒體交叉調查,這起事件並非突發意外,而是制度結構性錯誤的總和。從無人封鎖的屋頂、缺席的狙擊手、十次未被回應的增援請求,到通訊延宕與警訊阻斷,整體系統幾近癱瘓。這不是偶發疏漏,而是制度失靈的總體映照。
正如參議員蘭德‧保羅指出,這是一場深層的「文化性掩蓋」。即使在明確的重大過失後,特勤局僅象徵性懲處6人,無一人遭解職;掌握關鍵情報卻未通報的指揮官悄然退休;局長向國會作偽證亦未受懲。這樣的處置,顯示制度不是在保護國家元首,而是在保護自己。
更諷刺的是,當制度裂縫浮現,媒體與輿論焦點卻早已轉向圖像敘事。川普被迅速神格化、宗教化,不少MAGA支持者視之為神蹟,這場危機迅速被包裹為領袖殉難的神話,而非制度崩壞的警訊。
當圖像政治壓倒制度反省,情緒動員自然掩蓋問責聲音。槍擊事件過後,制度改革尚未展開,輿論早已奔赴下一波政治敘事。從甘迺迪、雷根、蓋博斯再到川普,美國制度在每一次政治暴力事件後都進行了些許修補,但從未真正觸及官僚文化的深層根基。每一次的補破網,都在為下一次崩塌鋪路。
更令人憂心的,是事件引發的「神選式」合法性想像。當領袖正當性不再建構於制度與責任,而由血與苦難所象徵,民主政治便轉向信仰競技場。神話一旦進駐制度,理性治理便難逃腐蝕。
《華盛頓郵報》一語道破:「1年過去了,我們知道的仍甚少,為什麼?」至今尚無完整的決策時間軸線與問責清單,制度透明與資訊公開的最低標準都未達成。真相的匱乏,削弱了民眾信任,更助長陰謀論與極端對立。
對美國而言,川普是倖存下來了,但體制早已負傷。如果不追問那枚子彈如何穿越安保,下一次的災難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這個敘事即真相、圖像即信仰的時代,唯有重拾制度理性、重建透明問責與公共信任,民主才能免於淪為一場永無終止的強人崇拜劇場;也唯有如此,民主才不會讓每一枚子彈,成為體制倒退的催化劑。(作者為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