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李正修

民主和平 兩岸統一最大公約數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期間,當著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之面說「希望兩岸和平民主統一」。宋濤隨後就說台灣前途要由兩岸全體中國人共同決定,顯示台灣與大陸對如何達到兩岸政治關係最終安排的差異。

 馬英九的談話廣受正面評價,連民進黨都難反駁,當然對岸會有不同意見,甚至傳出可能影響他日後登陸的消息。

 大陸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就反對馬前總統的觀點,認定他為統一設了很多條件,還提到馬主政的8年期間「耽誤了祖國統一進程」。金燦榮提到,不放棄武力手段是為了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而統一進程更不能忽略大陸人民的聲音,因此認為馬英九附加很多條件與北京的統一目標存在顯著差異。金燦榮的發言,透露兩岸對於如何深化政治基礎的不同解讀與難題。

 簡單的說,中共只要求能達到兩岸統一的目標,至於過程或手段並非其關切要點,因此數十年來皆以「一國兩制」為統一範本。反之,台灣因民主政治的制約與政治文化的演變,統獨已經不再是決定選舉勝敗或政黨分際的唯一標準。既然做不到獨立、又不願接受統一,台灣人民當然要求各政黨走中間路線。中共將之解讀為「以拖待變」,但這是現實壓力下的必然結果,縱使國民黨不排斥兩岸統一,卻也不能不尊重多數民意。

 對比兩岸關係的歷年民調就可得知,維持台海現狀是台灣的最大公約數。在此氛圍下,除非是立場鮮明的小黨,否則沒有一個想執政的大黨領導人會走偏激路線,畢竟如此作法無疑是政治自殺。更何況,中共強力打壓台灣的作法反而讓兩岸漸行漸遠,這在政黨支持度的消長與選舉結果都能看出端倪。

 大陸必須理解,馬英九並非對兩岸統一設立條件,而是讓陸方更能體會到台灣民意走向的真實狀況。亦即,任何決定台灣前途的選項,都必須經過多數人民的同意,一人決定一切的一黨獨大時代早已過去。

 北京必須了解,武力威逼或語言恫嚇非但無法爭取民心,對推進統一進程恐無助益,反而會破壞民族復興大業。強硬手段難以贏得民心,民進黨的激進獨立則會破壞兩岸互信,不如採用國民黨的中庸之道:既尊重《中華民國憲法》之兩岸定位,又能彰顯民主政治的多數民意,讓人民成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主人。

 民主與和平是兩岸統一的不二法門,也是唯一路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兩岸領導人都該朝這方向前進,才能創造符合雙方利益的最大可能性。(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