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陳清雲

726的民主考驗

社會觀察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改選才過一年半,執政黨未廣泛檢視個別立委問政表現即推動大罷免,引發社會對立與族群緊張。民主制度設罷免機制,原是作為糾正失職民代手段,若被作為重整翻轉國會力量的政治工具,恐有違程序正當性與濫用機制之嫌。

 國會監督原是憲政制衡精神所在,在野立委是依法履行質詢、提案與預算審查。即使政策主張存有歧異,也應交由選民在下次選舉檢驗,以罷免補選提前更替,選民未必熟悉委員問政內容,就被迫選邊站,這是徒增社會動員負擔與行政資源的消耗。

 台灣過往雖有罷免案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主因聚焦於特定市政爭議與政治誠信,此次罷免卻呈現無差別之勢,實屬前所未見。更令人關切的是,政府推動罷免同時,亦加強對在野黨的法律偵辦。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在庭外悲號「我怎麼會生在這樣的國家」,折射出政治追訴與司法公信間的張力。柯文哲案亦歷經長期羈押、證據薄弱,社會輿論質疑司法調查是否存在比例原則與中立性問題。

 罷免過程中,針對違規連署行為也出現顯著雙重標準:藍營人士因涉嫌連署瑕疵即遭收押禁見,綠營違規則多未究責,甚至一路過關,顯示司法介入選務的選擇性執法。若司法染上政治色彩,人民將同時面臨罷免與司法的雙重壓力,不僅法治信賴破產,人民更無從信任國家機器。

 賴清德總統近日宣講「團結國家十講」,對於不同立場者,公開使用破壞團結、妨礙進步、打掉雜質等字眼。台灣社會多元,立場不一本屬常態,民主機制應容納不同聲音,而非以路線鬥爭代替政策辯論。因此,726的罷免投票,不只是一次程序性的選舉,更將考驗社會對憲政常軌與民主價值的選擇。

 唯有在此次投票做出堅定選擇,支持制度穩定與權力制衡的價值,才能防止民主機制被過度操弄為政爭工具,更能明確對政府的集權與獨斷傾向提出警惕與拒絕。這不僅攸關某一政黨或立委的得失,更是全民對民主機制健全運作的共同責任。

 面對當前政治情勢,公民應審慎評估此次罷免行動的動機、對象與手段,是否合乎比例與正當性,透過冷靜思辨,抵制可能導向威權的政治操作,傳達對憲政秩序的期待,進而守住多元共存與相互制衡的民主價值,讓台灣不陷於對立輪迴,而是能走向成熟理性的民主社會。這一票,不是選擇誰留下,而是選擇台灣要走向什麼樣的民主。(作者為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