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救災也是韌性
直言

近年來政府不知從哪學來一個新詞彙「韌性」?一般認知係屬跨領域廣泛使用的概念,核心意涵是指一個系統、個體或社群在面對壓力、挑戰、創傷或變故時,能夠適應、恢復,甚至成長的能力。其使用場域涵蓋甚廣,從社會教育、生態學、工程開發、系統設計乃至於經濟與組織管理,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皆可應用。
於是從蔡總統以來,政府純熟地套用在各個施政方針中,舉凡經濟產業、社會安全、民主自由或國防戰力都代入公式一體適用,彷彿萬金油般肌肉痠痛、蚊蟲咬傷一搽見效。稍早卓揆以《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編列特別預算4100億元,順便把撥補台電1000億夾帶其中,口號響亮願景宏偉,卻沒解釋8年前全面執政時豪氣編列的前瞻基礎建設8800億,執行成效如何?
一週前不過來個中度颱風丹娜絲自西岸登陸,立刻把這些年來的建設打回原形,高雄大樹的和山光電板遭泥流沖刷;屏東佳冬海上的浮動載具摧枯拉朽,沿岸的光電板扭曲飛舞;災民則惶惶終日無語問天。提供最大面積土地給廠商蓋光電板的偏鄉農村,部分災區竟然停電長達7天,當初政府信誓旦旦的前瞻、韌性都去哪兒了?
賴總統風塵僕僕視察災區,當地災民拜託國軍協助救災,結果卻碰個軟釘子:「不能什麼事情都靠國軍」,總統能幫國軍守住尊嚴與立場值得肯定,問題是面臨非常時期不宜墨守成規拘泥形式,抽調部分演習兵力投入災區應屬可行,何況任何演習實施計畫末了定會補上一句:如遭遇真情況該如何如何,當下就是災後亟待復原的真情況。難道國軍演習,同時還能兼顧應變救災能力,不是一種韌性的展現?
賴政府該適時展現苦民所苦的「韌性」,還是無動於衷繼續任性?(作者為退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