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 利旭恒美學征服世界味蕾

在中餐品牌出海勢頭正盛的當下,一位來自台灣的設計師,正默默在國際舞台上為中華餐飲品牌披上文化的華服。他叫利旭恒,曾獲德國紅點、IF、日本Good Design、荷蘭Frame等國際指標設計大獎,始終專注於「如何讓一間中餐廳的空間,也能講出中華文化的故事」。
中餐「出海」,靠的不只是味道。
中國餐飲正以空前速度走向世界。從早期單店試水到體系化、規模化的全球布局,中餐出海早已不是新話題,但如今的戰略思維與品牌視野,已進入深水區。根據《中國餐飲出海發展報告》,截至2024年9月,中餐海外門店數量已近70萬家,市場規模接近3萬億元人民幣。無論是火鍋、茶飲還是地方小吃,從東南亞、澳洲、美國、歐洲,中式餐飲品牌正快速攻城略地。
但這場「舌尖上的全球化」,從來不只是味蕾的爭奪戰。供應鏈的本地化、文化的適配、空間的美學,缺一不可。而在這其中,餐廳的空間設計成了品牌輸出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文化溝通的關鍵節點。
從倫敦、北京到溫哥華:他的設計在全球說中華故事
「我希望讓人一走進去,就知道這是中國的,但不是複製傳統,而是融合國際語彙。」利旭恒這樣說。他是古魯奇建築諮詢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也是北京台資企業協會的理事,自2005年創業以來,專注於餐飲與酒店領域的建築與室內設計,足跡遍布歐洲、亞洲、大洋洲等多個國家。
打開搜尋網站,利旭恒的設計案例令人目不暇給: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全聚德餐廳,吊頂裝飾以倒掛形式拼接出北京天際線,融合天壇、故宮太和殿與CBD現代建築意象;牆上活字印刷般排列的漢字,讓消費者「觸摸」中華文明。在南鑼鼓巷的「京扇子」門店,一整面玻璃引進自然光,讓每把扇面在光影中綻放質感;在一間台灣麵館裡,屋頂倒掛的筷子如煙火蜿蜒交織,竟構成一幅「曲水流觴」的空中圖景;而在德國一間中餐廳,他用百寶閣隔牆與橢圓空窗打造出「憑窗造景」的景深,讓人駐足流連。
利旭恒這幾年做了很多海外的項目,這些作品不是單純堆砌中國符號,而是對文化的再詮釋與重組。他把海外餐廳當做一個文化載體,希望將中華文化的美學透過餐廳傳遞出去。
從地產項目到餐廳:讓設計綻放生命力
利旭恒最初從事的是房地產樣板房與售樓處設計,也因此打下創業基礎。然而,他在2008年做出一個重要轉型:「房產專案結束後,樣板房就沒人看了;但一間餐廳,只要開著,每天都有人來,它的設計會一直活著。」他開始專注於餐飲空間,並確立了自己的設計原則:中西合璧,既要美,也要「中國的美」。
這些年,中餐出海加速,帶動了設計需求的大幅增長。利旭恒的團隊已發展到了中型設計公司的規模,專案遍布全球,與眾多知名中餐品牌合作,設計方案涵蓋火鍋、新茶飲、中式快餐與高端餐飲等多個品類。無論是海底撈、喜茶,或是在紐約時代廣場剛剛開店的中國品牌全聚德,他們在海外市場的形象塑造,背後往往少不了設計師的巧思與文化觀察。
「現在的消費者對就餐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不再只是裝潢,而是體驗的一部分、品牌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價值的傳遞。」這是利旭恆的觀察,也是他設計思維的核心。他坦言,即便在餐飲行業面臨壓力的今天,他們接到的訂單依然穩定增長。「這說明,大陸的經濟發展有韌性,更說明中餐品牌在出海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文化與設計的力量。」
對於許多餐飲業者來說,「美味」已經不是唯一競爭力。如何讓一間餐廳,在異國他鄉傳遞文化的親切感與美學的現代感,成了品牌出海的下一戰場。從倫敦到北京,從北京到世界,利旭恒用設計書寫著一種新的文化輸出方式:讓「吃」不只是味道的記憶,更是文化的觸覺、視覺和情感共鳴。
而這場中餐出海的設計革命,才剛剛開始。(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