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馮惠宜/台中報導

台中體育經濟 整合場域、產業、科技

image
下午場高峰對談由《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中)主持,以「從體育經濟到智慧城市:投資台中的未來」為題,與台中市經發局長張峯源(左二)、大魯閣實業運動親子事業處協理許耀懋(左一)、巨大集團執行長劉素娟(右二)、3x3籃球協會理事長吳同喬(右一)對談。(林勝發攝)

 在「大台中智慧城市論壇」中,與會專家聚焦探討如何從體育經濟出發,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打造城市新藍圖。第二場高峰對談由《中國時報》副社長王儒哲主持,邀集台中市經發局長張峯源、大魯閣實業運動親子事業處協理許耀懋、巨大集團執行長劉素娟以及3x3籃球協會理事長吳同喬共同剖析台中市如何整合場域、產業與科技,將體育轉化為經濟動能。

 張峯源指出,發展體育經濟、智慧城市,關鍵在於「市場、場域與產業」三面向。全台運動經濟年產值高達1300至1500億元,在台中1年也有200多億產值,顯示台中具有龐大的運動經濟市場。近年台中市無論是自行車產業、踩舞季、慢跑以及F1賽車等賽事,皆帶來人流與錢潮。

 張峯源表示,台中市已投入發展多座指標性場館,如洲際棒球場及興建中的大、小巨蛋,以及規畫中的超巨蛋,預計2030年完工,可提供世界級比賽與大型活動場域。另,台中市有相當成熟的運動產業,除自行車產業,也有台灣製造輸出國際的各類運動器材;市場、場域與產業皆具備,運動前景可期。

 許耀懋認為,運動已從單純體能活動延伸至科技娛樂與數位消費,像是虛擬棒球、高爾夫體驗,讓運動更有趣。他分享,透過導入「數位代幣」,可追蹤用戶使用行為,強化回饋與促銷策略,創造新的運動體驗與經濟效益。他強調,運動設施可以改變消費者習慣,可促進遊逛式等衍生經濟,並對地方經濟做出貢獻,為城市發展加分。

 劉素娟也認為,台中市政府已成功建構多元完善的運動與體育場館,企業可發揮社會責任鼓勵員工踴躍參與活化使用這些設施。當場館使用率提高,不僅能提升效能,也有助於持續優化設施與服務,吸引更多企業投入資源,擴展運動平台與相關產業,帶動運動經濟發展,也實現健康永續的城市願景。

 吳同喬則分享,運動賽事如3x3籃球,已成為奧運賽事,每場比賽僅10分鐘,具高度觀賞與參與性,很適合以城市為名打造運動賽事。他強調,城市只要有場域與設備,加上智慧科技支援,就能打造國際級賽事,很多企業就會願意大量投資。

 論壇最後,王儒哲總結指出,從體育經濟到智慧城市的發展,投資台中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而這些正是台灣邁向智慧城市所必須迎接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