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尾聲的聯合戰備警巡

每年舉行的漢光演習,不僅是我國最核心的防衛操演,更是對整體防衛韌性的年度總體檢。然而,解放軍於今年漢光41號演習即將結束、國軍部隊士氣與體力面臨考驗之際,實施「聯合戰備警巡」,不僅穿插於國軍10天9夜的演習日程之間,選定的時機與具體方式,顯然並非偶然,或許基於以下更深層次的考量因素:
一,國防部規畫本次漢光演習重點之一,正是強化「快速反應備戰效能」,並驗證部隊於灰色地帶侵擾後,能否迅速轉入全面備戰態勢。解放軍選在演習尾聲發動警巡,試探國軍是否能在疲勞積累與演習收尾的關鍵時刻,立刻偵察掌握、適切應處,並維持高強度的情監偵與攔截力量。以助於檢視指揮管控流程,與兵棋推演結果的落實狀況。
二,解放軍藉併用法律戰、欺騙、消耗、脅迫、牽制與挑釁等多元手段,意在「形塑對台動武有利條件」,並透過持續擾台,使我方及國際社會對台海情勢產生畏懼感,從而降低外部介入意願。漢光演習的尾聲時刻,正是各方聚焦之際,此時發動戰備警巡,能凸顯北京在區域安全議題中的話語權與主導權。
三,「聯合戰備警巡」,屬於典型的灰色地帶作戰範疇,透過頻繁跨越台海中線、夜間飛行與海空聯合騷擾,意在消耗我方防空識別區情監偵與空防資源,同時對國軍官兵與民間社會造成心理壓迫,進而拉長我方應對節奏,並增加決策指揮層級的判斷壓力與誤判風險。
四,自7月8日首度跨線警巡後(偵獲約20架次軍機),到16日的高峰(58架次軍機、9艘艦艇及公務船),解放軍刻意選在我方漢光41號演習實戰態勢間切換,使我軍在第一時間內,難以判別是否已進入緊急狀態。此種模糊化手段,目的在於延緩我方升級警備等級的決策時程,並測試我方「由演轉戰」的機制成熟度。
五,對岸官媒不僅批評演習是「台獨戰車」、「挾洋自重」、「製造對抗」,反映出對其演練成果的高度關注與焦慮;同時,將警巡行動貼上「例行巡航」的合法標籤,並透過網路社交平台廣泛宣傳,旨在全球範圍內塑造行動正當性。此舉目的在於彰顯北京對台的「一中原則」立場,向美日等區域盟友發出明確的戰略警示,意在干擾其對台軍援或安全承諾的決策判斷,並藉由雙管齊下的輿論壓力,直接干擾我軍決策流程與民間輿論方向。
誠如所述,解放軍在漢光41號演習尾聲的「聯合戰備警巡」,其選定的時機與行動方式,清晰顯示其多重且深入的戰略意圖。面對此種日益複雜、威脅遞增的多維度聯合策略,國軍必須持續加強平戰轉換機制、完善監偵攔截資源配置,並顯著強化危機判斷與決策之效率,唯有如此,方能有效維護台海區域穩定與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