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張志康/基隆報導

鬼蝠魟標本膚裂 海科館公開修護

image
國立海科館展出的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表皮出現脫落的情況需立即維護保養,為讓更多的民眾能夠了解瀕危生物,也體認標本維護的辛苦,海科館特別公開展示維護保養作業過程。(國立海科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常到基隆海科館的民眾應熟悉,在主館5樓有一尾列為瀕危物種的鬼蝠魟標本,它同時是國內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今年1月15日獲審通過可以公開展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為了讓民眾可更加了解鬼蝠魟標本,也公開展示標本的維護工作。

 海科館表示,鬼蝠魟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列為瀕危物種,其中一隻於館內展出的標本,不過因為基隆天氣炎熱,館內也較乾燥,展出才半年左右,標本皮膚出現裂開情況,讓標本維護工作頓時變得相當重要。

 海科館指出,為讓來館的民眾能夠現場觀察保護過程及感受標本維護的不易,維護工作都選擇在開館時間進行。修護團隊說,實體剝製標本最佳保存方式為存放於恆溫恆溼的環境當中,但鬼蝠魟標本有極高的展示教育價值,在常溫開放式空間展出,因此需定期實施除塵維護保養,標本表皮保留原有倒勾狀盾鱗,僅能使用高壓空氣及吸塵器進行清潔。

 海科館指出,這次維護工作集中於修復皮膚裂開的部位,團隊仔細檢查標本每一處損傷,並採用最精細的技術修復。過程中採用防黴矽利康、原色塗料、補土材料補強並強化接縫處,以確保標本在維修後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學與藝術價值。

 海科館指出,經由這次的標本維護展示,民眾不僅能了解鬼蝠魟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知識,還能看到標本如何經過專業修復。維護過程將每周更新,並設立專業導覽,讓參觀者更能了解標本製作、維護與保存的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