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王玉樹/新聞透視

核三公投門檻高 民意展現具意義

image
台電核三廠。(本報資料照片)

核三重啟公投下月登場,正反雙方都要派出精銳辯論。然而在公投同意票1/4高門檻下,擁核方已有悲觀氛圍。但核三的延役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公投結果,而是半年後核安會提出的安全評估準則,以及最終執政黨態度。核三公投的出現,恰恰是一場「大型核電正反民意調查」,即便同意票最終未跨過門檻,但只要高出不同意票,就會讓已飽受「錯誤能源政策」評批的政府,有重新調整的壓力。

 說公投案不樂觀,並非虛言。依據《公投法》,案子要通過,除同意票要多於不同意票,票數還要達投票權人總額1/4,也就是差不多要有490萬票投下同意,核三重啟才能過關。

 但回顧2018、2021、2022年共三次公投,僅有2018年10案通過7案,包含最為人熟知的「以核養綠」「反火力發電」等,其餘皆鎩羽而歸。原因很簡單,2018年是公投綁九合一大選,後來被執政黨修法拿掉,沒有了大選加持,投票率自然難以衝高。

 而這次核三公投8月23日,僅有一案,孤零零無任何選舉搭配,依照過往公投失敗案例,要通過,需要些奇蹟。

 其實早先已有人說過,這次公投其實是「假公投」,因為今年《核管法》修法通過後,運轉執照到期停機後可再申請,且執照從40年延長到60年,重啟已有法源。核安會也估計半年內,也就是10月份前要修子法提出安全技術規範,到時,台電就必須依此準則,進行重啟延役的安全評估,所以延役與否,是在政策。

 但即便如此,不樂觀的核三公投就沒意義嗎?從另一個面向看,並非這樣。因為公投結果,將是一次對核能延役與否的「大型民調」。

即便面對淨零碳排壓力,執政黨始終不鬆口主動下令延役。因此,核三公投即使最後未通過,但同意票與不同票的多寡,勢將是一次民意的展現。如果同意核三重啟的票數多過不同意,甚至超出許多,將給執政黨帶來壓力,提供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