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中交通大成長 台灣的選擇
社評/中國9個世界第一〈商用無人機〉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大陸南方洪水無人機救援的故事,帶動許多媒體跟進,但未見大陸網路重視,可見在大陸人們心中,無人機救援稀鬆平常,不值得討論。大陸無人機應用早已深入社會,從空中送餐、燈光表演、空中計程車測試,到醫療救護、緊急支援、消防監測,早已廣泛應用。世界無人機聯合會主席楊金才6月公布,大陸民用無人機全球市場占比約70%,是全球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陸民用無人機稱霸全球
英國早在1917年就造出第一架無人機,同年美國製成類似無人機的「空中魚雷」首飛,無人機發展初期以滿足軍事需求為目標,直至21世紀,隨著現代電子、精密機械、導航定位和遙感器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機在民用領域迎來爆發,並逐步形成產業鏈。
歷經百年發展,如今無人機依用途可分為軍用與民用兩類,民用又可細分為工業與消費兩類。工業用途有巡查、測繪、農用、救援等產品,消費主要在航拍、遊戲等休閒用途。
大陸無人機起步晚於美國、以色列、英國等軍事科技強國,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大陸出現爆發式的成長。根據大陸民用航空部門的《2024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底登記註冊無人機217.7萬架,比上年增加98.5%,個人用戶突破150萬。
無人機市場調研機構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數據證實:全球70%到80%民用無人機由中國製造,並在感測器、速度控制器等關鍵零件生產占主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4年12月公布報告指出,大疆創新科技公司是世界最大商用無人機製造商,占據美國商用無人機市場90%份額,讓美國深感威脅。
民用無人機正推開大陸萬億級規模的「低空經濟」之門。「低空經濟」連續2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策紅利將加速民用無人機應用的發展。各城市為此表現積極,北上廣深等28個省市自治區推出多達208項的鼓勵政策。上海稱要打造具國際影響力的「天空之城」,深圳為低空經濟立法,要成為「世界低空經濟第一城」,深圳、合肥、蘇州、杭州、成都、重慶列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試點城市。
美中競逐低空經濟主導權
《城市低空經濟連結力指數(2025)》資料顯示,2024年底大陸低空經濟企業1.47萬家,較上年增加2427家,相當前3年增加總數,可見成長的快速。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是民用無人機四大增長極;從產業鏈來看,集中在生產製造和低空服務兩部分,占比超過9成,有關基礎設施、飛行安全方面企業較少。
大陸民用無人機快速發展讓美國深感威脅,川普總統6月間簽署行政命令,放寬對無人機產業的監管,「以加速美國無人機產業的發展」,並指示商務部對外國無人機進口展開調查,以「確保美國無人機供應鏈免受外國控制或利用」。足見美國的焦慮。
台灣從2022年開始重視無人機產業發展,2024年宣布2030年無人機產值1兆目標。目標宏大,但在技術上對美國依賴太深。產學界有共識,有能力自研自產最好,在美國主導體系中尋找「非紅商機」亦是一個選擇。
不過,依據摩根史坦利的研究,全球城市空中交通未來15至25年將是黃金發展期,2040年市場規模達1兆美元,2050年躍升到9兆美元,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市占率近30%。這場由創新力、市場規模決定勝負的競賽,美中誰勝誰負?台灣只能在美中之間擇一嗎?可以兼顧嗎?如何在合法前提下善用雙方優勢,台灣企業家可以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