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蘇泳霖

日本右轉機率大 亞太新變數

image
(圖/美聯社)

 日本參議院20日的選舉結果即將揭曉。根據民調及各方預判,自民黨、公民黨的執政聯盟面臨嚴峻挑戰,支持度跌至兩成的石破茂內閣下台機率不小。多間國際機構也看衰日本政經前景,評估高層政治動盪將導致日本金融市場表現雪上加霜。總之,無論選舉結果如何,日本政經不穩將給亞太情勢帶來新變數。

 石破內閣及執政聯盟此次陷入困境,的確是「內憂外患」雙重夾擊的結果。內部的米價風波、減稅與普發現金之爭、政治獻金醜聞,都令執政當局聲望節節敗退;而外部的川普關稅戰壓力、美日經貿談判卡關,加上疫後外國遊客重新湧入引發基層排外思潮,不僅牽動日本經濟表現與民眾對執政黨的觀感,也令諸如「參政黨」這種右翼民粹小黨異軍突起,恐將衝擊日本傳統政黨格局。

 如果從更宏觀的政治週期角度來分析,日本國內政治至少在未來1~2年內仍會處於動盪期,「短命內閣」的基本特徵不會改變。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國內政治呈現「長—短」交替的週期特徵,與之相伴的便是穩定與動盪的循環:2001至2006年、2012至2020年期間,小泉和安倍先後長期執政,而其他時間段則是內閣頻繁重組、首相頻繁更迭的混亂期。

 以此次參議院選情來看,執政聯盟席次有可能不過半,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的減稅政見固然也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目前日本社會對在野黨翻轉國會重新掌權,既無期待、也無信心。

 另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情勢,是日美關係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這是過去20年乃至更長時間都前所未見的,這對日本國內政治的影響不容小覷。過去30多年來,日本奉行「安全靠美國、經濟靠美中」的外交策略,即便日中關係再差也是「政冷經熱」,而近期大陸解禁日本核災區產品便是例證。進入川普時代,美日在經貿、安全的分歧正在史無前例地擴大,日本長期對美國的結構性依賴決定了一旦日美關係解構,日本更傾向採取政治右轉、內聚自保的路線。

 因此,此次選舉不排除出現另一種結果,那就是自民黨內右翼與異軍突起的極右「參政黨」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右翼執政聯盟,並推出右翼色彩鮮明的政治代言人組閣。而新內閣的外交政策有可能從民族、民粹主義尋求正當性,包括進一步解禁自衛權、邁向正常國家,形成以日本為中心的美中等距外交路線。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本是美日同盟的產物,但在安倍右翼歷史觀之下,被賦予了特殊歷史情結。因此,若日本選後「新右翼」掌權,台灣料會獲日本更多道義的支持,但實質支持如何,還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