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石破時代 東北亞安保受限縮

日本20日舉行參議院選舉,自民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首度在參眾兩院失去過半數優勢,被視為有史以來的大挫敗。大敗後石破茂首相表態續任的意願,但是否能說服在野黨們仍是未知數,「極右化」和「日本優先」的口號在其國內蔓延,考驗未來日本內政與外交的發展。
選後面對許多變數的日本政局,「後石破時代」有下列發展的可能。第一,石破內閣的持續與否。21日記者會石破首相表明持續與公明黨攜手執政,並與其他小黨合作的意願,強調現階段必須解決美國對等關稅的重要經濟課題。石破以外交為主訴諸國民支持,卻未談及消費稅、減稅和政治獻金疑雲,忽略了民眾就是對其失望才轉而投票給其他政黨的。
第二,自民黨是否重新選舉黨主席。石破表示續任首相職位,避談選舉大敗的政治責任。事實上,依據自民黨規定,在黨主席任期結束前,若是國會議員和地方都道府縣代表有過半數提出要求,是可舉行黨主席選舉。本周黨內將出現不同論調。後石破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小泉進次郎等年輕世代換代的時刻來臨,或是具有執政經驗的岸田文雄前首相的再登板,抑或高市早苗疾呼的全面改革,這些背後都少不了麻生太郎的關鍵支持。
第三,在野黨追問自民黨的政治責任,以及思索未來合作的模式或可能。目前,最大在野黨立憲黨表示不與自民黨組成執政大聯合,而是推動在野大聯盟;國民黨偏好與參政黨合作,參政黨則表態將以政策優先來考慮是否與自民黨合作等,各政黨各自盤算未來的政治定位和討價還價。然而此次選舉過程中,在野黨強調的多數是內政問題,並未談及過多的外交政策。
日本民眾對自民黨的失望,在於忽視眼前民生經濟的迫切課題,今後自民黨若與其他在野黨無法達成妥協,未來國會法案審議遭受杯葛的機率大增,不排除自民黨有可能選擇還政於民,祭出「令和版的大政奉還」的政治轉向。
儘管自民黨延續傳統,堅持美日安保同盟、進行與美國關稅協議,以及推動東北亞安保合作等,但各在野黨迄今未有清晰的外交與安保主張,且不願承擔過多駐日美軍費用,大大限縮東北亞安保的合作可能,也讓未來日本在東北亞的戰略角色出現不確定性。
對台灣而言,關注日本政局的變動不僅有助於掌握未來領導人的政策走向,也可評估政黨互動與對外政策的變化。在日本內政議題優於外交的氛圍之下,有關台日關係的推動和合作,我國勢必要有一套對應策略,以銜接日本政黨政治在不同模式下的發展。(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