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止中國也拒盟友 美國的戰略矛盾
智庫論壇/專欄

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近期與盟邦互動時作風強勢,引發關注。他主張聚焦中國威脅,將戰略資源自歐洲抽回,集中部署印太,強化第一島鏈防衛與嚇阻。這種構想是攻勢現實主義的延伸:單極霸權的美國透過前沿部署來拒止挑戰者擴張。但在實踐中,柯伯吉對盟邦的態度與節奏,卻暴露美國亞太戰略邏輯的多重矛盾,不僅削弱戰略效能,也引發信任裂痕。
首先是角色期待的矛盾。他一方面要求日本、澳洲為台海衝突擬定行動劇本,並施壓東京將國防支出拉高至GDP 5%;另一方面,卻在英國簡報航艦印太部署時語帶不悅插話:「現在叫回來還來得及嗎?我們不想讓你們待在那裡。」
美國期待盟邦參與印太架構,卻僅容許「可控的參與」。一旦盟國行動超出預期,反被視為干擾甚至多餘。從聯盟理論看,聯盟穩定需建立在共同威脅認知、利益協調與安全保證上。然而,美方一面要求日澳分擔責任,一面否定英國部署,等於傳遞「拒盟又用盟」的矛盾訊號,破壞互信與嚇阻協同。尤其日澳是美國在印太最緊密盟邦,英國則因特殊關係長期配合美國。柯伯吉對三國的態度,從任何角度看都令人費解。
第二是部署焦點與政治訊號的矛盾。柯伯吉主張「速戰速決」的拒止構想,強調提升台灣防衛與美軍西太平洋部署。但美國政治上卻維持模糊策略,未提供盟邦明確行動框架與共擔機制,使各國陷入角色不明與準備不足的兩難。
第三是決策過程的矛盾。柯伯吉作風強勢,幾近單邊主導。據《Politico》報導,他促成五角大廈暫停對烏克蘭部分防空飛彈軍援,未經白宮與國安會知情,川普事後甚至否認並要求撤回。國務院官員對此毫不知情,僅能倉促回應:「我們不清楚是否正在進行審查」。AUKUS潛艦協議也在未協調情況下擅自推動,引發英澳關注。他與英日防務會談時,更對英方直言「你們不該出現在印太」,對日方則單方面提高軍費門檻,導致「美日2+2部長級會議」破局,在日本政界引發強烈反彈。
從哈佛學者Graham Allison的政府政治模式觀之,柯伯吉並非體制異數,而是官僚政治邏輯的產物。在政策碎片化與總統授權鬆散的情況下,國防部政策次長憑藉與總統核心圈的理念一致,以及官僚技術能力,得以在國安決策中強勢發聲、主導議題。
簡而言之,柯伯吉對於美國印太戰略執行的影響力,可能源自下列幾點原因:
一、川普本人的領導風格強調鬥爭與競爭,鼓勵幕僚「各自出招」,藉由內部張力逼出最終決策。這讓柯伯吉這類主張明確、積極出手的官員,反而更能掌握政策節奏。
二、川普第二任期人事布局以忠誠為優先,刻意排除體制調和者。看來柯伯吉與副總統范斯、國務卿盧比歐、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等白宮高層世界觀一致,因而獲得高度授權。
三、國防部在印太戰略中幾乎已取代國務院成為對中政策核心推動者。在整合機制失靈下,柯伯吉成為事實上的區域主導者。
四、柯伯吉主張「有限承諾、減少依賴盟友」的戰略,正好符合川普長期以來「反搭便車」的主張,使其強硬作風不但無礙,反而被視為忠貞執行。
總結而言,美國的「盟友戰略」正面臨信任斷裂的隱憂,在當前區域緊張升高之際,如何在「拒止中國」與「維繫盟友」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美國戰略思維的成熟度與制度運作的協調力。(作者為前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