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杜震華

傷害最小化 善用籌碼談判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最後階段,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團在華府正進行第4輪諮商。由於日本已談出亞洲國家迄今最低的對等關稅稅率15%,台灣團隊的壓力空前巨大,若無法談出比原先32%顯著更低的稅率,將無法向國人交代。

 但依日本的經驗,若無法做出巨大讓步,要談出令人滿意的稅率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談出滿意的關稅,且其他讓步是「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正考驗著賴政府的智慧。

 媒體報導,日本對美國讓步,包括增加進口汽車、卡車、稻米、合資開採天然氣、增加投資等,但許多細節仍不清楚,如增加5500億美元投資、利潤由美國取得90%,到底是什麼意思?

 由於民間企業的對美投資,政府無法掌控,因此報導中的投資應是來自日本政府;但到底是由日本政府增加對美債「投資」,並將9成利息歸還美國政府(這接近傳言中的「海湖莊園協議」),還是將5500億美元直接交給美國政府,再投資到發展產業的「主權基金」(獲利由美國政府拿走9成),或由華盛頓直接投資到部分領導性關鍵企業,迄今還不清楚。而這筆投資必須完成的期限是長或短,對日本負擔輕重的意義非常不同。

 日本讓步的相關內容一定會成為美國對台灣施壓的「範例」。可以想見,我談判團隊目前面對的是一堆被要求讓步的項目:一,開放各種農產品進口;二,免關稅進口各種產品,包括汽車;三,增加購買美債,並讓美國分享利潤;四,增加對美國農產品和自然資源的採購;五,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

合理的考量原則,應該是對我國傷害越小的越優先開放;所謂「傷害越小」,是考量其對我國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經濟利益及所得分配的負面影響要越小越好。例如開放各種農產品進口,對我國的經濟利益影響其實不大,但對農民影響巨大,故可視為「傷害極大」而必須保留。但如果面臨非開放不可時,可以考慮「酌量」而非全面開放來減少傷害。

 至於上述第三、四、五項,雖對我國經濟利益多少都有傷害,但對所得分配基本上沒啥惡化效果,且大體都是有「對價關係」的商業行為,無明顯的經濟傷害,故皆可先行考慮。

 而針對全面性的免除關稅,我方明顯無能力承受,是無法考量的,連日本也未見這種讓步。至於汽車,若真無法維持某種關稅,必須免關稅的話,至少要談到5至10年的調整期,以減少對汽車業的巨大衝擊。

 最後,必須善用我方籌碼,包括台灣為美國看緊第一島鏈、支持美方AI發展等貢獻,以達到可能的互利雙贏,絕不可賠了夫人又折兵。(作者為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