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成就兩岸一家親
環境與人/專欄

能源轉型有三大要素:安全、韌性、永續。其中能源安全幾乎等同於國家安全,應居於首要考慮。能源安全要求的是不可間斷的供應,而市場上也有多樣的選擇。
對於96%的能源靠國外進口的台灣而言,我們的能源安全簡單地說就是:國外有得賣、我們買得起、買了後運得到台灣。台電近年來虧損超過4千億元,缺乏的是能源韌性,而化石能源高居90%以上,則缺乏永續性。
民進黨執政9年來的能源政策可用8個字概括:「去核養綠,以氣代煤」。經濟部一直強調風力與太陽光電是「自產」能源,只要裝置,電就源源不絕,其實不然!數據顯示,我國的綠能裝置占所有發電裝置的28%,但發電量僅有9.5%;打個比方,我們雇了將近30個工人,只有不到10人上工,摸魚打混的多,使命必達的少。
最近,中度颱風丹娜絲短暫登陸,打壞了光電設施,把西部海岸變成了光電垃圾場,既無韌性,也不永續,國人「自產」能源的美夢終於被驚醒了。
目前我國買煤、買天然氣,大都買得到,因為國際供應商不少,價格上尚有彈性。反觀綠能的設備就不一樣了。彭博發布的《能源轉型供應鏈2025》報告提出明確警告:「中國主控綠能」。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對於綠能設備的投資76%去到中國。本來美國是全球對於綠能高補貼的國家,但川普新政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未來綠能的投資與供應鏈將更向中國傾斜。
其中投資變動最劇烈的年度是2023年,中國綠色科技的投資金額高達1200億美元,是前一年的翻倍。投資標的包括光電、電池、風機、氫能以及電池金屬礦(鋰、鈷、鎳等)的開發冶煉。全球各項綠能設備的價格在2022~2024年間劇烈下滑,綠能擁護者額手稱慶,實情是中國綠能以便宜的價格迅速占據了全球市場。
中國大陸不只以價格優勢主控了全球綠能市場,更從戰略礦物的角度宰制了整個供應鏈,因為絕大部分的關鍵礦物其儲量、開採量、處理量都在中國大陸。
根據倫敦政經學院2024出版的《中國綠色供應鏈與貿易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中的角色》中的數據來看,中國在相關金屬礦的處理量上領先全球,例如:稀土占全球87%、矽68%、鈷65%、銦59%、鋰58%。其中的稀土、矽、銦是民進黨政府最愛的「風光」發電所必需,而鈷與鋰則是儲能裝置(電池)不可或缺的。此外,釩與稀土都是光電與儲能裝置的基礎原料,儲量有70%在中國。
說到底,因為中國大陸掌握上游的原物料,當台灣把能源革新的重點放在風光發電,長遠而言,就不能不看中國眼色。綠能越多,越成就了「兩岸一家親」。
從川普1.0開始,中美貿易戰的重點就是美國結夥親美國家與「紅色供應鏈」脫鉤,就是「去風險化」。民進黨事事以美國為師,亦步亦趨,怎麼沒看到這個重點?大舉風光發電的同時豈不被中國套牢?以綠色為名的能源政策代價不輕啊!(作者為逢甲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