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抗中破功 兩岸交流重開機
社論/大罷免之後系列三

大罷免首輪投票揭曉,若以投票人數為基數,同意票達到4成,也就是民進黨勉強維持基本盤;若以選民人數為基數,同意票不足3成,說明「反共抗中」路線在全社會認同者不到三分之一。「不滿抹紅獵巫、樂見兩岸交流、台海謀和避戰」的民意,如今透過「更大的民主」得到檢驗,朝野須嚴肅正視、認真回應。
民意否決反共護台
親綠罷團以「反共」作為此次大罷免主軸,不僅接納「中華民國派」,更是吸納個別國軍退官、外省二、三代菁英走上第一線,痛斥國民黨「親共賣台」。這一策略,實際是以「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手法,試圖以反共包裝反中、台獨,內核則是「清洗雜質」的民粹主張。
顯然,投票結果彷彿一面照妖鏡,照出了被罷團奉為座上賓的「中華民國派」,其實是一群戴假面的木偶人。民進黨和罷團口口聲聲要維護憲法、甚至拿出主張罷免權的孫中山當作「吉祥物」,卻故意忽視乃至拋棄了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中,真正保護台海和平現狀、維護台澎金馬現有體制的定海神針:國家統一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幸虧,多數民意還是有智慧的。
大罷免、大失敗,大反共、大破功。多數民意否決「反共護台」,並非要求中共來管治台灣,而是對反共反到失去理智,並危及得之不易的自由民主和社會良善,投下了警惕和不信任的一票。台灣人民看得很清楚,民進黨已被激進獨派牽著鼻子走,如不懸崖勒馬,恐釀成三個惡果:第一,兩岸徹底隔絕,人民從同源同根變得陌生與仇恨;第二,全面備戰動員,淪為戰場的台灣將一無所有;第三,自由民主蒙羞,法西斯極權登堂入室。
即便是綠營內部一些本來反統、反中的人士,也對民進黨政府在「國家安全」與「自由民主」之間的邊界不斷模糊、持續侵蝕而感到憂心忡忡。因此,就大罷免結果,首先需反思、調整的必然是民進黨政府,檢討重點必然是兩岸路線及策略。其實,賴總統就職後半年內,兩岸之間不乏融冰訊號,觀光、教育、商務、智庫甚至準官方層面交流,都出現了恢復跡象。可惜今年開始,「賴17條」推出、大罷免啟動,兩岸關係徹底冰封、敵意螺旋疊加。
因此,賴總統和民進黨政府即便不願面對「大反共、大破功」的現實,改變既有政治立場,那麼至少能否回到去年520就職演說後,對開放兩岸民間互動採取務實態度?首先,政府不應再對陸客觀光踩線團作梗,而是順應民意,支持地方政府自謀出路、爭取陸客來台。其次,執政黨應樂見在野黨發揮兩岸溝通角色,而非一味抹紅,朝野協力推動兩岸破冰,如借鑒過去恢復小三通、金馬陸客先行的成功模式。第三,針對兩岸交流「泛國安化」的政策與法案必須有所收斂,既然多數民意已經表態不認同,當然就不應該以行政命令擴大法案解釋。
挺起腰桿展開行動
「大罷免、大完封」也對國民黨、民眾黨帶來深刻啟示,未來在溝通兩岸、促進交流方面,應該理直氣壯、挺起腰桿,不僅要無懼抹紅,更應主動引導社會大眾,破除對抗中反共論述的迷思。民進黨重返執政9年多,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畏畏縮縮,逐漸迷失方向,連大陸民眾都在嘲諷藍營難堪大任、騙吃騙喝。以此次罷免投票展現出的民意為堅強後盾,國民黨應在兩岸交流對話上,發揮更加積極的角色。
同理,民眾黨過去在兩岸議題上,為了區隔藍綠而盡可能保持模糊,變成「有口號、無論述」,投入兩岸交流也相當有限。即便如此,民眾黨還是被綠營抹紅。耐人尋味的是,坐擁小草支持的「館長」陳之漢,大陸行之後對兩岸的態度轉變,論述也愈來愈豐富。若民眾黨以此次「藍白合」抗綠成功為契機,吸納館長的兩岸論述,或許可成為民眾黨在兩岸主張方面從稚嫩走向成熟的標誌。
大罷免煙消雲未散,藍綠白關係重開機,兩岸關係紅藍綠白之間也應重新開機。多數大陸民眾對台灣存有善意,2年來兩次全國性投票亦證明,多數台灣民眾期待兩岸和平與交流,兩岸執政者、各黨派如果真的標榜追求民主、民生為大,就必須要順應兩岸主流民意,為兩岸和平對話而行動起來。(~系列完)